澳门最精准正最精准龙门蚕,魏玛共和国(第四期)

幻影幽灵2024-10-08推荐4

(一)“台海危机”又称“台湾海峡危机”,具体而言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台湾当局在台湾海峡范围内发生的冲突或对峙以及由此引发的两岸关系紧张乃至国际政治、大国利益冲突的重要历史节点。1954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后为了防止美国长期将台湾作为反共基地,使台湾问题固定化,也为了打击国民党对大陆尤其是东南沿海的侵袭,台湾问题被提至突出位置。9月3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对金门等岛屿的攻势,向金门连续发炮5000余发,台湾当局以炮火回击,6日起出动飞机轰炸厦门大嶝。双方军事冲突不断,揭开“第一次台海危机”的序幕,战火旋扩大至一江山与大陈等岛屿。台湾当局与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后更激化台海军事冲突,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进攻一江山岛,这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经过一天战斗后攻占一江山岛,继而国民党海军在美国协助下于该年2月8日至2月11日将大陈岛军民船运撤退至台湾。13日至26日解放军陆续进驻大陈岛及附近岛屿,8月中美第一次谈判在日内瓦举行,第一次台海危机结束。1954-1955年发生的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中美两国继朝鲜战争之后的又一直接较量,使双方再次处于战争的边缘。危机期间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断挥舞核武器,试图以核威慑来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但是美国的强硬政策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这次危机也表明中美对抗的限度,揭示美国“战争边缘政策”和“核威慑”战略的本质。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至为敏感 的、核心的问题,1954-1955年初发生的台湾海峡危机是中美两国首次围绕台湾问题发生的一次严重对抗。危机期间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断对中国挥舞核武器,试图以核威慑来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结果却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执政后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制定“新面貌”战略,其核心内容是所谓“大规模报复”战略,主张以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取尽可能大的威慑力量。

(二)基于朝鲜战争的经验,艾森豪威尔等人认为杜鲁门政府奉行的遏制政策是消极的、徒劳的和不道德的,必须以积极的、大胆的“解放政策”取而代之。美国不可能在共产党“可能进攻”的每一个地区派驻军队,不应把防卫力量单薄地分布在各个地区,相反地应该维持强大的、能迅速回击“侵略来源地”的巨大报复力量来威慑进攻者,建立一支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大规模报复”军事力量。1953年10月30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主要体现“新面貌”战略精神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2号文件,该文件主要阐述的是在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的同时如何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避免动摇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借以生存的制度。文件指出美国必须发展并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苏联和中国形成有效的威慑,最重要的是美国必须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保持优势地位。文件建议如果发生战争后美国将考虑像使用其他武器那样可以使用核武器,强调不仅要使美国的欧洲盟国,而且要使苏联明白无误地认识到一旦欧洲遭到进攻后美国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和大规模报复手段来进行回击,同时该文件主张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进一步考虑之前这一政策不得公开。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在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说,首次对国家安全委员会162/2号文件提出的新战略作了公开的阐述。他首先批评杜鲁门政府的战略不是一种健全的战略,指出:“我们的目标是使我们同盟友的关系少花钱多见效,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更多地依靠威慑的力量,同时减少对局部防御力量的依赖。”杜勒斯认为:“局部防御将永远是重要的,但是单纯的局部防御绝不可能遏制共产党世界强大的军事力量,必须用大规模报复的打击力量作为进一步的威慑来加强局部防御。”他最后强调:“阻止侵略的办法就是由自由世界愿意并且能够利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在自己选择的地点做出有力的反应。”他的这一讲话被新闻界解释为今后无论来自共产党国家的“侵略行动”发生在哪里,美国都可能立即用原子武器对苏联或中国进行报复。

(三)随后副总统尼克松也宣称:“我们将不容许共产党在世界各地的小型战争中把我们一口口吃掉,我们今后将主要依靠大规模报复能力。其好处在于我们可以自己考虑决定在我们所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使用这种能力,打击侵略的主要策源地”。1954年9月12日艾森豪威尔在丹佛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集中讨论美国对中国炮击金门的政策。会上雷德福等人继续坚持军事介入,甚至提出美军与国民党军队一起对大陆进行空袭。雷德福认为:“只要授权美军攻击中国大陆,并在必要时动用核武器,金门是能够守住的。”他宣称:“对中国除了被迫进行一场全面战争之外别无选择,否则我们将使美国一直受消极政策的影响,从而会逐渐在局部冲突中丧失自由世界的力量。”在随后的几次会议上雷德福一再强调美国协防沿海岛屿不会导致与中国的全面战争,美国袭击中国境内目标也不会把美军拴在那里。他反对将沿海岛屿问题交给联合国来处理,声称国务院的政策将最终导致美国“失去”台湾,并切断目前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防线。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份备忘录甚至断言国务院在台湾海峡奉行的不再是遏制政策也非维持现状的政策,而是以牺牲美国的声望和战略地位为代价来显示共产主义胜利的政策,但对沿海岛屿却并不愿意这样做。在他看来除了心理的因素外金门并不真正重要,美国主要是要控制台湾,不让其落入共产党手中。如果美国将“保卫”台湾的地区扩大到中国沿海岛屿,势必会大大增加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认为军方领导人的意见过于冒险,指出那样的行动需要得到国会的批准,因为这将意味着战争。艾森豪威尔对雷德福等人批评说:“我们现在不是讨论一场有限的丛林战,而是在讨论跨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门槛。”他希望在美国军事力量不卷入的情况下国民党能将沿海岛屿守住。

(四)杜勒斯的观点更典型地表现出美国在沿海岛屿问题上处于一种极端进退维谷的可怕境地,一方面他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试探,除非我们制止他们,否则我们在远东就面临着灾难。”认为如果让国民党人从沿海岛屿撤退,那将对他们、对美国在远东的盟国如韩国、日本和菲律宾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并促使中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但同时他又表示反对在沿海岛屿和大陆之间“划线”,担心称:“如果定下一个方针,自己参与金门和马祖的防务,美我们将发现处在没有盟国支持的情况下和红色中国作战。除了蒋介石和李承晚外全世界都会谴责我们,美国国内舆论也将产生严重分歧,这样一来美国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为了摆脱困境的杜勒斯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即把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解决,由安理会做出一项维持台湾地区政治和领土现状、实现停火的决议,这样既可以避免与中国发生全面战争,又能够保住沿海岛屿。杜勒斯认为这是美国目前所能采取的最好的办法,无论共产党否决或同意这一计划,美国总有所得。这一建议得到艾森豪威尔的首肯,会议最后决定:由杜勒斯负责去探索实施这一方案的可能性,并尽早采取行动;国防部则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为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做好准备。经过多次磋商后10月12日美国、英国和新西兰三国政府就代号为“神谕”的提案达成协议,决定由新西兰为提案国,要求联合国出面斡旋“在中国大陆某些沿海岛屿的敌对行动,美国和英国将对该提案予以支持。为了换取国民党对“神谕”方案的支持,美国政府表示同意在提案提出之前先行缔结国民党曾多次要求的“共同防御条约”。11月2日美台关于防御条约的谈判在华盛顿正式开始,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后12月2日双方签定《共同防御条约》。与此同时为了对迅速增长的苏联和中国的威胁做出反应,艾森豪威尔于12月1日召见国防部长威尔逊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决定增加在海外部署美国的核武器,将36%的氢弹和42%的原子弹部署在海外基地(其中包括冲绳),并指示斯特劳斯把原子能委员会对原子弹的控制权移交给国防部。

(五)新中国成立后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然而美国仍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1953年9月美国与台湾国民党集团签订《军事协调谅解协定》,公然规定国民党军队的整编、训练、监督和装备完全由美国负责,如果发生战争后国民党军 队的调动指挥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协定中的防区,包括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大陈岛等岛屿。并在台北设立“协调参谋部”,由美国主持,加强控制。美国还蛮横地把第七舰队摆在台湾海峡,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长期霸占中国台湾。1954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做了重要分析。为了反对美国与蒋介石集团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勾结,揭露美国妄图霸占中国领土台湾的意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做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定,毛泽东深谋远虑地强调:“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我们没有及时(迟了半年时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这个任务,没有及时地根据这个任务在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传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和进行有效的工作,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出这个任务,还不进行工作,那我们将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1954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建军27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宣称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绝不容许别国干涉。8月2日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发表声明指出台湾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8月11日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33次会议上做《关于外交问题的报告》,强烈谴责美国正在更加猖獗地指使和援助蒋介石卖国集团,对中国大陆沿海进行骚扰性和破坏性的战争,积极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加紧策划组织“太平洋反共军事同盟”及东南亚和中东的侵略集团,以图在亚洲地区造成新的紧张局势澳门三肖三码精准100%公司认证。

(六)在此情况下周恩来指出解放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说:“现在朝鲜战争停了,印度支那战争也停了,剩下来的就是美国加紧援助台湾进行骚扰性的战争。如果我们不提出解放台湾,保持不了祖国的完整版图,我们就会犯错误,也对不起我们的祖先。因此我们要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各方面进行工作,军事上、外交上、政治上、经济上都要做工作。对于国际共管的主张,我们绝对不能同意。我们和美国的斗争是我们要和平,它要战争;我们要真正的和平,它叫嚣战争;我们要集体和平,它要搞对立的军事集团。我们主张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同各国和平共处,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搞侵略集团的企图都要揭穿它。”8月12日、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接见以艾德礼为首的英国工党代表团,一方面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一方面请英国做美国的工作,希望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改弦更张,采取明智的态度。特别指出台湾是一个容易激动中国人民感情的问题,希望英国朋友了解中国人民的感情和意志,慎重行事。美国不但不顾中国的警告,更以武力相威胁,阻止中国解放台湾。8月3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叫嚷要用海空军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17日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公然宣布要以美国第七舰队武装干涉中国内政。19日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斯图普率领美国海军6艘军舰侵入大陈岛一带海面,还出动飞机160多架次在大陈岛海面上空活动。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强烈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的同时为了与政治上的攻势相配合,决定炮击金门,以示惩戒,这是毛泽东精心策划的一次军事行动。1954年9月3日福建前线万炮齐鸣,惩罚侵略与罪恶的炮弹烧红天空,纷纷落向金门。美国和国民党的军队猝不及防,损失惨重,两名美国顾问当场毙命。大陆惩罚性炮击打了十几天,美国方面竟然仍不知内情,误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夺取金门、马祖,甚至进攻台湾。美国一些军方人士建议美国当局向金门紧急增兵,并动员美国海空军与国民党军队一起袭击中国大陆的重要港口和机场。

(七)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这样进攻中国大陆风险太大,未敢轻举妄动,力主放弃金门、马祖,但蒋介石坚决不干,美蒋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毛泽东通过炮击金门这种特殊方式一方面沉重地打击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 另一方面巧妙地把台湾问题突出地提到全世界面前,表明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在军事上毛泽东并没有乘胜一鼓作气夺取金门,炮击金门只是试探性、有限度的行动,声东击西之计意在掩护解放浙江沿海诸岛的准备工作,把美国和台湾当局的注意力集中于金门、马祖,乘此大好时机的毛泽东断然把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击的锋芒突然转向国民党军 队盘踞的浙江沿海地区。1954年11月1日中国东南沿海炮声再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开始轰炸大陈岛,海军舰艇出击浙江东部海面,一举击沉国民党军队“太平号”驱逐舰。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惊慌失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美国人极为紧张。1954年12月2日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反映出美国要搞“划峡而治”的企图,为了表示中国人民绝不承认美台非法条约的坚定立场,毛泽东决定首先攻占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但是这就有与美国舰队迎面相撞的危险,须慎重对待。中国人民解放军沉着地等待时机,终于在1955年1月18日找到成熟的时机, 陆海空军配合作战,一举攻克一江山岛,全歼国民党守军1000余人,迫使张牙舞爪的美国撤走第七舰队,大陈岛已经处于解放军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1月19日下午解放军以凌厉的炮火轰炸大陈岛,国民党当局惊呼遭到200余架飞机和无数陆基大炮的猛烈轰炸,急忙向美国求救。据外电大事报道美国紧急调动包括5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近100艘战船, 出动2000架次飞机,对新中国施威。还通过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联合国秘书长致电周恩来总理,玩弄“停火”阴谋。中国政府严厉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于1月30日下达准备解放大陈岛的命令,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只得实施“金刚计划”,仓皇地从大陈岛全面撤退。

(八)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也是在二次大战中屡立战功的著名军事家,他对毛泽东如此高明的战术十分震惊。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慌乱、争吵良久,一方面被迫通过联合国斡旋要中国停止战斗,一方面由国会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时动用美国军队来“保证”台湾、澎湖列岛的“安全”。《共同防御条约》一出笼就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谴责,为了反击这一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密切配合,于1955年1月18日收复一江山岛,全歼国民党守军。虽然艾森豪威尔认为大陈岛的位置使其重要性微乎其微,它的失去不会影响台湾的安全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重要利益,但它担心这是中国采取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前奏。艾森豪威尔表示:“划出最后界限的时刻已经到来,美国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行动方针。”1月19日艾森豪威尔、杜勒斯和雷德福一起商讨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杜勒斯提出重要的是美国必须明确自己的意图,此时宣布美国对沿海岛屿的局势袖手旁观是不现实的。为此杜勒斯建议让国民党从大陈撤出,并帮助防守金门。1955年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岛后美国政府使用核武器的倾向明显增强,杜勒斯认为:“中国决意要占领台湾,而非仅限于沿海岛屿,中美在台湾海峡发生对抗是不可避免的。那里的形势远比我想象得严重,美国必须采取强硬态度,不能袖手旁观国民党军队被中共摧毁,否则就会被人视为示弱,从而导致共产主义的进一步扩张,其影响对于台湾和整个亚洲都将是灾难性的。”他提出:“如果我们要保卫金门、马祖,我们将要使用核武器,只有它们才能有效地攻击大陆上的飞机场。”尽管美国驻台军事援助顾问团团长蔡斯、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坦普以及资深参议员诺兰等人极力主张允许国民党军队轰炸中国大陆的飞机场并封锁中国海岸,但艾森豪威尔决定改变政策,使美国从“要么开战,要么撤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他确信为了金门、马祖同中国开战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有一个美国的盟友会支持这样的战争。美国国内的公众舆论也将发生严重分裂,并且将对美国国内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为此他提出应将沿海岛屿视为前哨基地,不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危及美国和“自由世界”在该地区的利益。这一设想表明美国对沿海岛屿的政策正发生重大变化,旨在为美国脱身做准备。

(九)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看到美国与台湾当局的矛盾在逐渐发展,就巧妙地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不失时机地首次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主张。毛泽东、周恩来首先以1955年3月7日的《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透露信息,主张召开有关会议讨论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接着周恩来4月23日在万隆提议与美国坐下来讨论缓和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远东紧张局势问题。5月12日至20日周恩来6次与专程来访的印度驻联合国首席代表梅农就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进行深入交谈。“怎么,你们要与蒋介石谈判?”梅农感到十分吃惊。周恩来平静地讲起发生在亚非会议期间的事情: “在4月23日的八国代表团团长会上我们曾经说愿意同蒋介石谈判,只是没有公开讲,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公开宣布的。停火是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问题,应该由这两方面直接谈判。这种谈判同中美之间的国际谈判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虽然这两种谈判有联系,但是必须分开。我们对两种谈判都不拒绝,而是采取主动行动来争取。”梅农欣喜地连声称赞道:“好,好,要创造条件!”周恩来接着梅农的话茬说:“梅农先生刚才说要创造条件,我们主动争取谈判也就是创造条件。同美国不是停火问题,而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和美国放弃干涉的问题。”梅农谈到远东曾有三个地方(即朝鲜、印度支那和台湾)有战争,都需要妥善地予以解决。周恩来具体分析说:“现在前两个地方的战争已经停止,但台湾却更紧张。如果要和缓远东的紧张局势,首先就要从台湾地区和缓起,因此讨论的中心问题应该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包括通过中美的谈判,使美国放弃干涉,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从而使中国人民可以和平解放台湾。”5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全体会议上宣布新的对台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个可能方式,即战争的方式与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周恩来这个讲话立刻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反响,认为这是中国方面首次提出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标志着中国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5月26日毛泽东与印尼总理会见的时候进一步提出与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主张,这使中国在外交上处于极其主动的地位。

(十)周恩来7月30日进一步宣告:“只要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将会继续增长,如果可能的话中国政府愿意与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1955年7月13日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周恩来7月13日代表中国政府回文表示同意。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举行,至此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解除。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要求艾森豪威尔使用核武器的压力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达到他总统任期内的顶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如果中国在1955年初进攻金门,美国极有可能会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值得庆幸的是核战争终究没有发生。制约美国使用核武器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美国政府内部意见不一,虽然杜勒斯、雷德福等人力主使用核武器,但国防部长威尔逊、陆军参谋长李奇微、财政部长汉弗莱、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卡特勒、副国务卿史密斯等都反对为了沿海岛屿就同中国大动干戈。威尔逊认为沿海岛屿没有太大的军事价值,美国的介入只能增加与中国发生战争的危险,这样一来就很难向美国人民和盟国解释“为什么美国不想在朝鲜和印支同共产党中国打仗,却心甘情愿为了这些小岛和中国共产党打一场战争,他认为仅仅为了守住那些小岛而同中国打一场糟糕的的战争是十分愚蠢的。李奇微表示不相信失去沿海岛屿会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部署造成重大威胁,事实上对于是否真正使用核武器时艾森豪威尔的态度也一直是摸棱两可,或许作为军人出身的他更明白核战争意味着什么。另外美国公众对使用核武器持保留态度,1953年3月杜勒斯向中国发出核威胁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发表评论文章,对政府的强硬态度提出批评。艾德莱·史蒂文森、沃尔特·乔治、林登·约翰逊、萨姆·雷伯恩等民主党议员也纷纷发表讲话,谴责政府的“战争边缘”政策和不负责任的冒险行动,认为美国根本不值得为了那些小岛而同中国打仗,要求政府从这一地区撤出。威恩·莫斯、赫伯特·莱曼、拉塞尔·朗格等参议员则联名提出一项议案,禁止总统动用美军防御沿海岛屿;

(十一)盟国不赞成美国协防沿海岛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对华政策和台湾问题上美、英之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还在危机爆发之前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就曾向杜勒斯明确表示如果美国决定承诺协防沿海岛屿,英国将无法给予支持,美国防守金门、马祖的承诺可能会使北约组织处于一个极为可怕的境地。艾登建议美国应说服国民党从沿海岛屿撤出,以换取中国不进攻台湾的保证。英国是美国传统的主要盟国,没有英国的大力支持,美国要想在国际上采取任何行动是比较困难的。艾森豪威尔也特别强调这一点:“我认为尤其重要的是要确信必须采取的任何行动中都没有可能在自己与的主要欧洲盟国之间尤其是英国之间打进楔子,对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美国在沿海岛屿的政策引起英国政府的忧虑和不安,丘吉尔致函艾森豪威尔,指出为蒋介石保住沿海岛屿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英国是无法为之辩护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也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一切进攻性的军事行动,强调目前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防止“突发事件和继续发生战斗,并敦促美国放弃沿海岛屿,与此同时他还在中、美间展开积极的外交斡旋活动。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也都表示不支持美国对沿海岛屿的政策,美国一位专栏评论家批评说:“除了蒋介石委员长外所有的盟国都认为这将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错误的战争。”美国《国家情报特别评估》认为如果美国使用核武器来打击中国,世界的反应将是震惊;如果使用这些武器来防守沿海岛屿,或是在中共试图全力夺取沿海岛屿之前就使用这些武器摧毁中共的军事基地,那将产生对美国非常不利的影响。亚洲大多数非共产党国家将对美国持极为强烈的批评态度,并促使日本政府奉行更为中立的政策。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也都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在沿海岛屿使用核武器,美国将在世界舆论中处于孤立地位,并导致与盟国关系的极度紧张,而这正是美国所承受不起的;美苏冲突的可能性,美国政府认为虽然苏联不会为了沿海岛屿而同美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但它肯定会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美苏发生冲突的危险并不能完全排除。中苏同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的行为构成威慑,使其在考虑对华实施核打击时不能不有所顾忌。

(十二)根据美国情报部门估计一旦与中国发生战争,为了维护其同盟关系,避免中国的失败,苏联将必然向中国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艾森豪威尔确信与中国的一场全面战争也就意味着同苏联的全面战争,他和杜勒斯还十分担心苏联将会尽其所能来使美国陷入与中国的战争,从而使它自己在欧洲获得更多政治和外交上的利益;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的原子弹数量有限主要是用来威慑苏联,苏联仍然是美国最主要的战略对手。艾森豪威尔表示共产党正在世界各地制造出一些事端,想把美国的力量牵制在那里,他本人并不想做出过多的承诺去防守所有这些地方,在每一个危机中都应该考虑,什么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他强调:“如果美国要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合乎逻辑的敌人将是俄国,应当在那里发起进攻,而不是中国,要打就要打‘蛇头’。”;中国政府政策的灵活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关键时刻采取灵活的政策,迫使美国不得不走向谈判之路。这次危机对中美两国及双边关系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认识这次危机是中美两国围绕台湾问题展开的首次直接交锋,通过这次较量使中美双方都对对方的政策、态度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美台之间签定的《共同防御条约》确立双方的军事同盟关系,使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固定化”和“法律化”,进一步增加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也为日后中美关系的改善设置一个严重障碍。中美双方在危机期间剑拔弩张,但终究没有使事态失控,应当说不论是中国方面还是美国方面都保持一定的克制,并最终走向谈判之路。此次危机再度表明冷战时期中美对抗的限度,透过危机让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它对国民党当局的支持并非是无限的。在东西方关系紧张的冷战背景下美国的主要意图依然是既要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又要使国民党当局对大陆构成潜在的军事威胁,使台湾成为维护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利益的战略前哨。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危机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促使中国领导人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1955年1月中国做出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对于艾森豪威尔政府来说鉴于核威慑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后开始反思“大规模报复战略”,并酝酿重新调整国家安全政策。

(一)金门战役是解放战争末期发生于福建省金门的一场战役,人民解放军方面称金门战斗、金门登陆战,中国台湾方面称古宁头战役、古宁头大捷或金门保卫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一部奉命发起金门战役,3个多团的兵力乘木帆船向金门发起进攻,并成功抢滩登岛。但渡船随即全部被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火力摧毁,致使后续4个团的登岛部队无船登岛,先期登岛部队在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浴血奋战二昼夜后失利。金门位于厦门以东,距大陆最近处约5.5海里。大金门岛面积为124 平方公里,金门县城位于该岛西部。小金门岛面积为15平方公里,此外尚有大担、二担等几个小岛。大金门岛东部山高岸陡,不易攀登,西半部地势较平坦,其北岸为泥沙滩,利于登陆,是国民党军的防守重点。岛上除少数要塞工事, 在登陆地段还加修野战工事,敷设障碍物。大小金门原有国民党军第22兵团全部、青年军第201师及第12兵团第11师防守,共两万余人。厦门岛的解放使金门守敌受到很大威胁,国民党军为固守金门,于10月10日后又陆续将潮汕地区之第12兵团所率第18 、第19军撤至金门,至24日金门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增至4万余人香港二四六天天彩开奖。厦门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决定以第28 、第29军各一部共7个团的兵力在第28 军首长指挥下担任攻取大金门的任务,以第31军一部攻取小金门。稍后又解除第31军的任务,决定攻取大小金门统由第28军担负。第28军受领进攻金门岛的任务后进行渡海作战的准备,但沿海船只大部被国民党军破坏,征集到的船只仅能装载1个营。在第10 兵团的多次督促下第28军于10月18日下达攻击大金门岛的部署命令:以第82师全部并指挥第84师第251团、第29军第85师第253团、第87师第259团共6个团的兵力 分两个梯队进攻大金门岛,得手后以第85 师两个团攻击小金门岛,定于10月20日发起战斗。

(二)由于船只严重不足,第28军不得不将进攻金门的时间推迟到23日。此时第10兵团一面催促第28军加紧准备,一面要求集中各军所有船只以保障第28军攻金作战。21日第10兵团发现国民党军第12 兵团部抵达金门湾,其部队由潮州、汕头开始船运。23日又侦悉该敌第118师已抵达大金门,后续部队正在海运途中。但第10兵团对该敌是撤回台湾还是增援金门判断不定,因而未采取应变措施,这时第28军已集中可装载3个团兵力的船只。第10 兵团首长认为 必须乘敌增援部队未到达金门之时抓住战机,发起登陆,攻取金门。第一梯队航渡3个团,返航后第二梯队至少还可航渡2个团,一夜能运过5个团的兵力。这时敌我力量对比可达1 : 1 ,足可巩固阵地,解决残敌,因此决心于24 日夜发起战斗。攻击的具体部署是:以第28军第82 师第244团、第84师第251团、第29军第85师第253团共3个团为第1梯队,由第82师统一指挥,分别自莲河、大嶝岛、沃头东北港湾起渡,在大金门岛北部湖尾乡至古宁头段登陆突破, 首先攻歼该岛西半部之敌。而后会同后续梯队攻歼东半部之敌,预定3天解决战斗。10月24日20时第28军指挥第一梯队3 个团按预定计划分别从莲河、大嶝岛、后村等地起航,当时天空一片漆黑,海面刮起三四级东北风,潮水徐徐上涨。由于征集的水手都来自福州、泉州等地, 不熟悉航道,事先又未经过训练,因此协同不力、调度不灵。加上第82师指挥所未随船跟进,通信联络不畅,各团即自行航行。接近岛岸时适逢落潮,又遭国民党军炮火拦阻,造成部分伤亡。10月25日2时许各团约在10 公里的正面上开始登陆突破,第244团在兰厝至龙口段登陆。第251团先头营于湖尾乡地区顺利登陆,但后续营遭敌炮火袭击,伤亡近三分之一。第253团在古宁头及其以东地区登陆,登岸后各部建制混乱,不仅3个团没有统一指挥,各团也未能及时恢复建制,营以上指挥员掌握的部队最多不超过一个连。

(三)登岛部队在失去统一指挥又未巩固滩头阵地的情况下按照既定的作战方向,在“有几个人打几个人的仗,不等待,不犹豫,向里猛插”的战术思想支配下向敌纵深穿插。至拂晓前 进至西山、观音亭山、湖尾、湖南高地、安岐、埔头一带。10月25日4时30分国民党军刚抵金门的第18军第118 师( 欠1 个团)及岛上原有的守军两个团在坦克、炮兵配合下分三路向登岛部队实施反击,8 时起又出动空军、海军轰炸登岛部队阵地及未及返航的船只,战斗十分激烈。第244团团长邢永生身负重伤,仍率领战士顽强抗击,12时弹药耗尽,该团人员大部牺牲。第251团团长刘天祥率主力激战15时,伤亡近千人,余冲出重围,至古宁头与第253团会合。第251团另一部苦战9个小时,打垮国民党军7次冲击后仅存的两个班,突围至古宁头,也与第253团会合。坚守古宁头的第253团和兄弟部队余部击退国民党军多次反扑,给敌以重大杀伤。第1梯队使用的船只因无人随船指挥返航,登陆后又逢落潮而搁浅,遭国民党空海军轰炸扫射,全部损失,致使第2梯队无船航渡增援。第10兵团下令紧急动员船只,25 日只收集到装载4个连兵力的船只,遂决定由第246团团长孙玉秀率第246、第259团各两个连前往增援。由于风浪太大,一部被风吹散, 实际登岛只有10个排,苦战终夜,与坚守古宁头的部队会合。10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在坦克、火炮和飞机的配合下向坚守古宁头的登岛部队猛烈反击,激战至22时登陆部队利用夜暗向北突围至海边,未寻到船只,遂向东南山区转移。10月27日下午在双乳山附近被国民党军发现包围,血战至28日下午弹尽粮绝,第246团团长孙玉秀负伤后自尽,其余被俘。进攻金门岛的战斗共毙伤国民党军9000余人,但登岛部队共3个多团9086 人(内有船工、民夫等350人)大部壮烈牺牲,一部被俘,这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大损失。进攻金门岛战斗虽然失利,但登陆作战的指战员们顽强拼搏、英勇献身的战斗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四)金门战斗后第10兵团专门召开会议进行战役检讨,这次战斗失利的主要教训是:在胜利的形势下高级指挥员轻敌麻痹、盲目乐观,战斗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就过早地转移工作重心, 忙于城市接管,把攻打金门的指挥责任交给第28军;对渡海登陆作战的特点和困难认识不足, 船只准备不充分;敌情掌握不准确,对国民党军第12兵团(胡琏兵团)两个军增援金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时未及时察觉,只强调抓住战机,仍按原计划发起战斗;战斗组织指挥不严密, 不同建制的三个团没有统一指挥,仓促发起战斗,这就难以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所谓的“台湾海峡中线”或称“台海中线”,是台湾海峡的一条无形界线,从北纬26度30分、东经121度23分-北纬24度50分、东经119度59分-北纬23度17分、东经117度511分,为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圆弧线。台湾当局与美国签订“美台协防条约”后美国军方出于控制冲突规模、明哲保身的考虑,要求台军所有战机和舰艇必须在台湾“海峡中线”以东活动,否则就得不到美军安全保障,因此所谓的“海峡中线”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划定的一条“互不侵犯的假想中线”。由于这条中线是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军官戴维斯划定的,因此台湾“海峡中线”又称“戴维斯线”,从此以后台湾空军即以“海峡中线”规划出自己的所谓“防空识别区”。但是这条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海峡两岸都同属于中国,台湾海峡属于中国内水,所谓的“台湾海峡中线”是个“伪命题”,中国大陆从来不承认这条所谓的中线存在。台湾海峡是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窄水道,南宽北窄,长205海里(约380公里),平均宽102海里(约189公里),最窄处仅70海里(约130公里)。台湾海峡两点之间称作中点,把这些中点连起来就是所谓的海峡中线。海峡中线是两岸为避免擦枪走火,军机避免超越的假设线,没有条文议定。事实上海峡中线又分为空军与海军使用两种:据台湾军方公布的地理坐标,前者由北纬27度、东经122度至北纬23度、东经118度;后者由北纬26度30分、东经121度23分至北纬23度17分、东经117度51分,中段还带有一定弯折。

(一)一江山岛战役是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陆、海、空军各一部对国民党军据守的浙江省东部一江山岛进行的进攻作战,这次战役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1910年1月9日-2003年7月5日)统一指挥,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1955年1月18日早上8时至1月19日凌晨2时经过不到一天的战斗后解放军占领该岛,一江山岛指挥官王生明被击毙,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中国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军残余部队退据东南沿海部分岛屿,台湾国民党当局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护卫台湾的屏障、反攻大陆的跳板、袭扰大陆的基地。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所据守的岛屿经过几年经营后已构成防御体系,其防务由“大陈防卫区司令部”组织实施,刘廉一任总指挥。守军主要是美械装备的第46师和6个突击大队,还有10余艘海军舰艇经常在此海域游弋,总兵力达2万余人。一江山岛由南一江、北一江两岛组成,面积为1.7平方公里。据守一江山岛的为“一江山地区司令部”,下辖突击第4大队、第2大队第4中队和1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守军以岛上几个高地为核心,设置3道阵地和4层火力网,构筑明碉、暗堡154个,平均每百米正面配2门火炮和2挺机枪。前沿各突出部和阵地前密布铁丝网和地雷,形成坚固的环形防御。1954年5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攻占东矶列岛、头门山、田岙、雀儿岙等岛,此后华东军区鉴于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岛屿的指挥中心和防御核心是大陈岛。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门户和前哨据点,如攻占一江山岛必能击中要害,沉重打击和震撼大陈岛守军,因此决定先攻占一江山岛,再取大陈岛,然后相继攻取其他岛屿。7月11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军区的作战方案,并指示以海、空军轰炸大陈岛,以陆军攻占一江山岛,解放浙东沿海全部岛屿。7月下旬华东军区确定参战部队为陆军第20军第60师1个团又1个营、地面炮兵1个多团、高射炮兵1个多团、火箭炮兵2个营,海军舰艇137艘,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共12个大队184架飞机。8月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成立,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前指下设空军指挥所、海军指挥所、登陆指挥所,还成立三军联合后方勤务部和政治工作组。

(二)领导机构组成后即组织各参战部队加紧进行各项作战准备工作,包括动员教育;侦察敌情;拟制三军协同登陆作战计划;进行军种分训和三军合练;扩建机场;抢修舰艇;调集物资器材;组织通信;气象、测量等各项保障。地方党政机关大力支前浙江省动员3.3万余名支前人员、征集5900副担架和一批海上救护船,上海市动员110名海员、抢修77艘舰艇。在作战准备过程中浙东前指还特别重视隐蔽作战企图,如对大陈、一江山、披山、渔山等岛进行不规律的轰炸和炮击,以一部兵力对披山方向实施战术佯动等。1951年2月张爱萍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兼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开始筹谋解放浙江沿海岛屿问题。同年9月18日胡宗南化名秦东昌前往大陈任总指挥,将原有的杂牌军纳入6个突击大队和一个海上游击纵队,并从台湾先后增调4个战斗团,总兵力达1.2万人。1952年4月29日军委作战部部长张震受华东军区委托,在给毛泽东主席和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以21军2个师和海空军参战,先打大陈,后取一江山岛。同年6月陈毅将该方案报毛泽东,毛泽东批示:“朝鲜停战前不要进行,停战以后再说。”7月陈毅将张爱萍找到上海,授意他主持研究解放闽浙沿海岛屿的问题,鉴于当时情况,张爱萍曾考虑过由北向南的计划。10月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当选第34任美国总统,任命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为国务卿,美国反共反华倾向日益严重。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指示美国驻太平洋部队总司令阿瑟·威廉·雷德福:可以在台湾驻扎巡逻机和侦察机,并做好必要时进驻战斗机的准备,甚至可以同蒋介石集团协调防守台、澎的计划,双方军队共同进行作战演习,并商定遇到紧急情况时由美国统一指挥。1953年1月张爱萍带领一个在朝鲜打过坑道战的工程技术勘查小组,到福建进行现场考察后将作战计划改为由南向北,认为应先夺取大、小金门,以不战或小战一举解放闽、浙沿海岛屿。由于在朝鲜战场上美国有所退让,首次提出停战建议,中央军委同意由南向北的作战方案。同年4月2日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任命兰金为驻台“大使”,这是美国自蒋介石逃台以来首次向“中华民国”派出“大使”,向全世界表明美国承认“中华民国”、支持“中华民国政府”。

(三)7月27日朝鲜停战,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及台湾问题再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议题。8月羊屿、积谷山岛登陆的成功,使解放军在上下大陈岛的背后建立前进基地,并对守敌产生巨大威胁。由于遭到一系列重大打击,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提出辞职,刘廉一 (1912年3月15日-1975年1月18日)接任,“大陈游击指挥所”改为“大陈防卫区司令部”。同月美国和台湾海空军在台湾海峡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公开向中共示威和挑衅。1954年初美台酝酿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意图将协防范围扩大至浙、闽沿海。同年3月18日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首次作战,与多己一倍之敌激战2分钟,击落敌机2架。当天政府组织5000多艘渔船出海捕鱼,海上千帆竞发,渔民们见证人民解放军击落敌机的壮丽场景。4月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华民国”多次就此事对华盛顿方面做了大量游说工作,并对美做出重大让步,承诺台湾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前必须先征得美方同意。5月16日东矶列岛作战成功,解放军占领头门山、高岛等岛屿,刘廉一虚报解放军一个团为一个师。解放军以登陆战、海战、空战相结合之手段打退敌人的袭扰,攻占东矶列岛,使大陈、一江山、渔山之敌完全暴露在打击之下,为尔后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岛屿创造条件,揭开大陈列岛战役的序幕。7月高岛雷达观通站开通,装备SO-8型对海警戒雷达。头门山配置130毫米海岸炮连,用于打击大陈、一江山地区敌舰。7月20日毛泽东在居仁堂指示:“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敌占岛屿,估计美帝不会有大的干涉,你们就准备吧。”8月2日彭德怀召开解放闽浙岛屿作战会议,张爱萍汇报解放大陈列岛战役计划:先取一江山岛,后攻大陈。会上有人提出解放台湾问题,彭德怀说:“解放台湾是个长久任务,要做长期准备,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随后军委指示:华东军区应以海空军打击大陈岛,以陆军攻占一江山岛,以打击美国和台湾当局的协防阴谋,查明美军可能采取的行动,为解放浙东沿海岛屿创造条件。

(四)8月31日浙东前线指挥部(简称“前指”)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9月前指成立情报汇集所,高岛建立临时快艇基地,31鱼雷快艇大队进驻。11月1日解放军海空军航空兵混合机群41架飞机在华东军区空军浙东前线指挥所司令员聂凤智,参谋长纪亭榭(时任海军航空兵副参谋长)的直接指挥下对大陈、一江山岛重要军事目标和锚泊敌舰进行猛烈轰炸,共出动112架次,投弹1154枚,予敌重创。这是解放军军首次大编队轰炸敌岛,也结束国民党空军长期任意轰炸解放军的时代。11月3日驻头门山岛解放军海岸炮兵连4门130毫米海岸炮对国民党海军2艘扫雷舰进行炮击,击伤“永春”号扫雷舰,海岸炮兵还协同陆军炮兵对一江山岛国民党守军进行2次炮击。11月14日蒋军太平号护卫舰被解放军海军击沉,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次击沉这么大的敌舰。高岛雷达站在此役中作用突出:敌舰刚从大陈岛露头就被雷达发现,解放军鱼雷艇赶往预定位置,从发现敌舰到接敌过程,“太平”号始终未能察觉,被击中后仍在向空中射击。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为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这一侵略性、非法性条约的严正立场,华东军区浙东前指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在条约出笼前后(1954年11月1日~1955年1月10日)按照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第1阶段汁划从空中、海上对战场实行封锁。海、空军出动飞机226架次,海军鱼雷艇击沉敌护卫舰“太平”号、坦克登陆舰“中权”号、炮舰“洞庭”号,击伤舰艇7艘,击落击伤飞机19架。削弱国民党守军的防御能力,迫使其舰艇白天不敢在大陈锚地停泊,飞机不敢飞抵大陈上空,人民解放军掌握战场的制海权、制空权。12月3日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大陈列岛不在协防范围之内。12月11日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后方勤务部成立,12月18日至20日解放军空军、海军各一个航空师对渔山、披山列岛上敌炮阵地,舰艇泊位进行轰炸。

(五)整个战役准备阶段(从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0日)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先后对大陈岛及其附近岛屿轰炸7次,投弹80余吨(计1600余枚),炸沉坦克登陆舰“中权”号,炸伤扫雷舰“永春”号、护卫舰“太和”号、修理舰“衡山”号。解放军海军击沉敌护卫舰“太平”号、炮舰“洞庭”号,总吨位达到12660吨。1955年1月18日8时在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的统一指挥下解放军集中约1万人的陆、海、空兵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这次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在白天发起的三军登陆作战。人民解放军空军首先出击,以4个轰炸机大队、3个强击机大队对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实施第一轮轰炸。9时整解放军开始火炮试射,之后200多门火炮和火箭炮以7次间隙射击和5次急袭射击,向一江山岛倾泻1.2万多发炮弹。12时15分搭载着解放军登陆部队5000多人的70余艘登陆艇在40余艘作战舰艇、51架战机的掩护下开向一江山岛,13时30分解放军又对一江山岛实施第二轮轰炸,同时军舰也逼近到离岸3500米处,直接轰击岛上的阵地和碉堡。13时55分大陈岛守敌炮兵向解放军登陆部队开火,但旋即遭到解放军白岩山海岸炮的还击,5分钟后大陈岛守敌停止炮击。1955年1月18日14时20分人民解放军进攻部队在一江山岛登陆,在海、空军火力的掩护下仅35分钟就抢占一江山岛主峰,尔后迅速向纵深进攻。至17时30分岛上守敌大部被歼,指挥官王生明被击毙,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战斗结束。此次战役于1月18日上午8时发起,历时10个小时,共毙俘国民党军1086人,击沉军舰3艘,击伤军舰4艘。人民解放军阵亡393人,至1月19日2时全部肃清国民党军残部。1月19日上午11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轰炸大陈岛,同日美国第七舰队派出数十艘军舰驶抵浙东沿海大陈岛一侧,并企图借手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

(六)1月24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允许他人干涉。”1月30日浙东前线指挥部下达准备进攻大陈的命令。一江山岛解放后大陈岛已完全暴露在我人民解放军的攻击范围之内。蒋介石决定接受美国的建议,从大陈岛等岛屿撤军,制订“金刚计划”,1月30日下午2时蒋经国飞抵大陈岛,开始执行撤退大陈的“金刚计划”,2月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政府已下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和其他美国部队“协助”国军部队从大陈撤退。2月7日美国第七舰队出动132艘舰艇、5000余架飞机、4.8万名海空人员到达大陈海域准备协助国军撤离,当天美军飞机还出动6批28架次,先后侵入一江山、头门山等岛屿上空进行军事挑衅。解放军按照军委“要严格掌握对美帝国主义的政策,既不主动惹是生非,又不示弱的自卫原则”,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进行还击,美机逃离。2月8日蒋介石发表关于大陈撤退的声明,2月8日至12日在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掩护下驻守在大陈的国民党军队撤逃台湾,并将岛上居民连同牛羊等财物抢掠一空,所有设施、建筑、民房全部炸毁。2月13日人民解放军不战而得大陈,至此浙东沿海岛屿全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首次联合登陆作战,解放一江山岛改变台湾海峡的斗争形势,初步取得联台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从一江山岛战役起解放军开始击破国府残部在浙东沿海岛屿的防御体系,是中共第一次成功实施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意义深远。解放一江山岛有力打击美蒋签订的共同“协防”条约,迫使2万多国民党军自动从浙江沿海岛屿撤离,使蒋介石失去一个赖以进行海盗活动和部署进攻大陆的跳板,改变台湾海峡的斗争形势。

(一)1958~1959年“台海危机”起于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金门炮战(又称“八二三炮战”),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的战术行动,因此被称为“炮战”。从1955年5月到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表示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愿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同归祖国,但没有得到国民党响应。1958年夏天在美国、英国挑起中东紧张局势的背景下国民党当局大肆进行军事挑衅,伺机“反攻大陆”,此次炮击行动除打击国民党军队以示惩戒外对美国有这样几种用意:以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牵制美军,减轻中东压力;回应美国的敌视态度,以集中炮击其协防的国民党占据地区引起美国重视,促使其慎重制定外交政策;反对美国“划峡而治”、使两岸永久分离的企图;摸清美国底牌,探知其支持国民党的程度和避免直接卷入的底线。1979年1月1日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战正式画上句号,第二次台海危机结束。金门炮战又称炮击金门,台湾称为八二三炮战,是指1958年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据守福建省金门岛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惩罚性的大规模炮击封锁行动。在美国支持下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大小金门岛的国民党军队不断炮击福建沿海村镇。

(二)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向占据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和驶往金门的运输舰船进行警告性的炮击,击毙国民党军金门防卫部3名中将副司令,击伤运输舰1艘。9月初美军加强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的兵力,并派出军舰飞机直接为国民党军运输舰护航,进行挑衅和战争威胁,9月8日、11日和1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又奉命对金门和驶往金门的国民党运输舰船进行3次大规模的猛烈炮击。为了击破当时美国要把台、澎、金、马问题变为所谓“国际问题”的图谋,10月6日和25日毛泽东撰写两篇国防部长文告公开发表,先后提出暂停炮击7天和单日打、双日不打的办法,但均以没有美国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到该年12月底止福建前线部队共击沉击伤国民党军队各型舰艇23艘,击落击伤军用飞机34架,毙伤中将以下官兵7000余人。此后这种警告性炮击打打停停,持续到1978年12月31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时福建前线部队奉国防部长徐向前命令,自该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金门位于厦门以东, 距大陆最近处约5.5海里。大金门岛面积为124平方公里,金门县城位于该岛西部。小金门岛面积为15平方公里,此外尚有大担、二担等几个小岛。大金门岛东部山高岸陡,不易攀登,西半部地势较平坦,其北岸为泥沙滩,利于登陆,是国民党军的防守重点。岛上除少数要塞工事外 在登陆地段还加修野战工事,敷设障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持下不断派遣陆海空军,以金门、马祖等岛屿为基地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扰和破坏活动,妄图进而“反攻大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东的金门岛(含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总面积为147平方千米,经国民党军多年设防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构成坚固筑垒地域。1957年底金门设有防卫部,胡琏为司令,辖6个步兵师和特种兵部队共8.5万余人,其中有炮兵31个营又2个连,火炮共380门。

(三)1954年12月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企图使入侵台湾海峡的美军取得合法地位并制造“两个中国”,以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在这个条约的策划阶段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于1954年9月3日和22日两次炮击金门,表明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正立场,此后继续进行多次炮击。为在适当时机对金门实施惩罚性大规模炮击封锁,人民解放军积极加强福建前线的军事建设,修建一批空军机场、海军港口和其他战备工程,新修鹰潭至厦门铁路。1958年4月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政治委员叶飞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电示,上报炮击金门的作战方案。1958年7月美国出兵侵略黎巴嫩,干涉中东事务,制造中东事件。台湾当局企图趁火打劫,叫嚷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并于7月17日下令其陆海空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国民党军连日组织军事演习,出动飞机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侦察挑衅,一些高级将领到金门、马祖活动,金门岛上的炮兵还轰击福建沿海村镇。据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加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决策,指示空军和地面炮兵立即行动,空军转场入闽越快越好,地面炮兵和海岸炮兵封锁金门及其海上航道。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海军、空军、炮兵及福州军区迅即调动部队,调整部署。至8月中旬福建前线部署地面炮兵36个营、海岸炮兵6个连共450余门火炮,海军高速炮艇4个中队、鱼雷快艇3个大队、猎潜艇2个大队共90余艘舰艇,空、海军航空兵9个团又2个大队、1个中队共200余架飞机。从7月29日~8月22日入闽航空兵进行4次空战,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基本上夺取制空权。8月23日发起炮击金门作战,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国民党军指挥机构、炮兵阵地、仓库等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第一次大规模炮击,守军炮兵还击,但很快被压制下去。此次炮击持续2个多小时,毙伤守军600余人,击伤大型货轮1艘。24日人民解放军炮兵和鱼雷快艇、护卫艇部队联合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炮击,击沉、击伤敌大型运输舰各1艘,两次大规模炮击导致金门岛基本被封锁。

(四)金门炮战发起后美国向台海增兵,集结飞机430余架、舰艇60余艘,并于9月7日开始为国民党军向金门运输物资的军舰护航。9月8日人民解放军向金门实施第三次大规模炮击,炮击5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17万发,轰击金门重要军事目标和停泊在金门料罗湾的舰艇,击沉、击伤满载弹药、物资和人员的登陆舰各1艘,迫使护航的美国军舰仓皇撤至外海。11日实施第四次大规模炮击,炮击3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5万余发,摧毁岛上军事设施10余处,击伤运输机1架,正在料罗湾靠岸卸载的国民党军运输舰和护航的美国军舰慌忙逃离金门海域。9月中旬福建前线地面炮兵增至14个团又7个营、14个连,海岸炮兵增至8个连,此后对金门进行中小规模炮击和零炮射击。在金门被全面封锁和守军处于严重困境的情况下台湾当局扬言要轰炸福建、江西,力图使美国与其共同作战,进而反攻大陆。美国政府则害怕越陷越深,于9月下旬提出台湾当局减少金、马驻军或撤出金、马,以换取台海永久“停火”,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粉碎美国这一阴谋,扩大美、台矛盾,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于10月5日决定实行“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方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暂停炮击7天,以观动静。13日彭德怀又宣布炮击再停两星期,但19日美国军舰又侵入金门海域,为国民党军运输舰护航。中共中央军委遂决定提前于20日恢复炮击,实施第五次大规模炮击,发射炮弹8800余发,击中国民党军运输舰3艘、大型货船1艘、运输机1架、阵地和观察所10余处。2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台并继续玩弄“两个中国”的阴谋,与蒋介石签署联合公报,针对这一行动时福建前线部队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于10月31日实行双日不打单日打。11月3日为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政策,同时为蒋介石得到拒绝从金、马减少军队的口实,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向金门实施第六次大规模炮击,炮击前向金门军民作了广播预告。1959年1月3日金门国民党军炮兵突然向大嶝岛滥施轰击,炸死托儿所儿童31人,炸伤17人。

(五)为惩罚其罪恶行径,福建前线炮兵于7日实施第七次大规模炮击,击中金门炮兵阵地12处、观察所15个,至此福建前线部队共进行7次大规模炮击、数十次中小规模炮击、近千次零炮射击,并进行13次空战、3次海战。共毙伤国民党军7000余人,击落击伤飞机36架,击沉击伤舰船27艘,给予国民党军以有力惩罚。1959年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今后逢单日不一定都打炮,此后福建前线部队炮击次数逐渐减少,只是在1960年6月17日、19日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前夕和离台时进行大规模的示威性炮击,发射炮弹数万发。由于精心观测和射击,弹着点都在滩头、水洼和阵地之间,未造成伤亡。1961年12月中旬起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保持台湾海峡局势稳定,不主动打击金门国民党军的指示,福建前线部队只在单日以宣传弹进行射击。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交,美国政府和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共同防御条约》即告终止。同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的炮击即告停止。《环球军事杂志》发表文章称:“

(六)

(八)8月5日17时45分“剑门”号编队驶至东山岛东南海域,南海舰队为争取时间一边上报作战方案,一边命令汕头水警区参战兵力进入一级战斗准备。当时这个水警区的战艇有半数处于修理和保养状态,接到命令后全体指战员突击抢修保养战艇,各艇迅速调整技术骨干,在2个小时内完成战前准备工作。21时24分和23时43分4艘护卫艇和6艘鱼雷艇先后由汕头、海门启航,驶往南澳岛云澳待机。23时总参谋部批准海军的作战方案,并提出放进来打、越近越好,争取在晚上打、拂晓前撤回原地等五点要求。这时“剑门”号编队由兄弟屿东南海面向西南航行,解放军海军的4艘护卫艇和161号火舰分别由云澳、汕头出航,于6日0时40分进至距目标3.8海里处。由于岸上指挥部引导出现差错,一时没有对“剑门”号编队形成拦击态势。孔照年果断决定放弃护、快协同作战计划,命令护卫艇高速追击。不久“剑门”号编队依仗火炮射程远的优势先行开炮,解放军护卫艇队冒着密集的炮火,高速接近目标。各艇指战员由于求战心切,将“准备射击”的口令错听成“射击”,因而先后向“剑门”号编队的火光方向开炮射击。孔照年及时下令制止这种无效射击,直至看清目标轮廓和桅杆并在“剑门”号编队的20毫米火炮也开始射击时才命令各艇一齐开火。解放军海军艇队两次抵近射击,“剑门”号慌忙向东逃跑,4艘护卫艇紧紧咬住“章江”号不放。临近3时艇队抵近“章江”号在距离500米处保持同向运动时实施集火突击,一直打到相距100米以内使“章江”号连连中弹。10分钟后“章江”号高速冲向解放军的艇群,企图寻隙逃跑,598、601号艇立即加速冲上前去英勇堵击。611号艇一面猛打“章江”号,一面穿越其航线,正好处于己方艇队与目标之间。

(九)611号艇先被己方误击,旋即又被“章江”号击中,先后中弹17处。该艇在3部主机被打坏,前舱进水,人员伤亡近半数的情况下仍继续坚持战斗。轮机兵麦贤得头部被弹片击中,顿时失去知觉,他苏醒以后以惊人的毅力一直顽强地坚守在主机旁边。在解放军艇队的冲击下“章江”号舰遍体鳞伤,失去抵抗能力。为加速该舰沉没,孔照年又组织艇队实施两次突击,在50一30米的距离上各艇直接瞄准,以穿甲弹攻击它的水线以下要害部位。“章江”号起火爆炸,最后在东山岛东南24.7海里处葬身海底,“章江”号被击沉后“剑门”号仍在外围海域徘徊。南海舰队为扩大战果,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即令在云澳待机的鱼雷快艇第二梯队119、120、121、122、136号5艘艇投入战斗,同时南海舰队命令战场上的3艘高速护卫艇和161号炮舰,立即追歼“剑门”号。5时护卫艇队追至距“剑门”号6海里时“剑门”号舰上的所有火炮一齐向艇队猛烈急射,曳光炮弹在解放军各艇周围乱窜,解放军艇队指战员无所畏惧,沉着机智地进行反炮火曲折机动。当距离目标7一5链时各艇一齐开火,激战4分钟后“剑门”号中弹起火,这时高速赶来的鱼雷艇队迅速占领有利发射阵位,分两组同时向“剑门”号发射鱼雷10枚,将它击中。5时22分“剑门”号舰带着浓烟烈火在东山岛东南38海里处沉没,此次战斗中自解放军海军艇队出航到返回基地历时12小时45分,与敌战斗持续3小时43分,取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海军最大一次海上歼灭战斗的胜利。生俘“剑门”舰舰长王蕴山以下33名,解放军阵亡4人,负伤28人。参战部队英勇作战,国防部通令嘉奖参战部队,授予麦贤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海军授予611号护卫艇、119号鱼雷艇“海上英雄艇”、“英雄快艇”称号。

(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高度评价这次海战的胜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接见“八六”海战部分作战有功人员,陈毅副总理亲临前线,慰问参战官兵。崇武以东海战(台湾方面称“乌丘海战”)是1965年11月13日夜至14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一部与国民党海军军舰在福建省惠安县崇武以东海面进行的一次海战,1965年11月13日13时20分,国民党“永泰”号猎潜舰率护航炮舰“永昌”号从澎湖出发,企图窜犯福建沿海地区。两舰一进入解放军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就被发现,福建基地指挥所以6艘护卫艇、6艘鱼雷艇组成突击编队,另派588等4艘护卫艇进至崇武以东海区担任警戒和海上救援。乘夜出击,在崇武以东拦截“永昌”号和“永泰”号,近距离发射鱼雷,将其击中,“永昌”号当即失去机动能力。此时赶来的第二突击群588、589护卫艇以猛烈炮火向“永昌”号射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后14日凌晨取得击沉“永昌”号和击伤“永泰”号的重大胜利。1965年11月13日中午国民党海军巡防第2舰队“永昌”号护航炮舰和“永泰”号猎潜舰由澎湖出航,企图袭扰福建省沿海一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福建基地获悉上述情况后迅速以护卫艇、鱼雷艇各6艘组成突击编队,做好战斗准备。22时16分编队奉命出击,在岸上指挥所引导下及时发现目标。23时33分护卫艇群距“永昌”号和“永泰”号0.5海里时突然开火,“永泰”号中弹后仓皇逃往乌丘屿。“永昌”号边规避边还击,企图向南突围。鱼雷艇群冒着密集炮火高速追击,反复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于14日零时31分逼近至距“永昌”号约300米处发射鱼雷,命中其尾部,该舰当即失去机动能力,开始下沉。护卫艇群又抵近至100米处向其水线部位猛烈射击,“永昌”号于1时06分沉没。此次战斗中人民解放军海军击沉国民党海军护航炮舰和击伤猎潜舰各1艘,俘9人。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通令嘉奖参战部队,授予588号护卫艇以“海上猛虎艇”称号。

(一)1995年5月22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正式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作为校友于今年对美国进行私人访问,1995年6月7—11日李登辉(1923年1月15日-2020年7月30日)以所谓“私人”名义访美,其间李登辉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政治演讲,并在各种场合大肆进行旨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李登辉还在政治演讲中对台未能获得“外交承认”表示不满,扬言要打破外交上的孤立,尽全力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战。李登辉置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于不顾,与美国反华势力沆瀣一气,在国际上大事进行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严重破坏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使1995年早春出现的两岸良性互动局面毁于一旦,台湾海峡出现1958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人民解放军于1995年7月、8月、11月和1996年3月在台湾海峡和台湾附近海域进行4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显示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这场斗争产生重大深远的战略性影响,当时民进党主席施明德不得不表示:“一旦民进党执政,没有必要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绝大多数国家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美国政府公开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95年8月25日-27日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在北京同来访的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塔诺夫进行磋商,美方在磋商中表示美国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主张,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美方将谨慎地处理台湾问题,并对台湾领导人今后访美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

(二)10月24日江泽民主席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纽约举行会晤时克林顿总统再次重申美方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各原则的承诺,重申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强调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的主张。1995年6月李登辉以所谓私人名义窜访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讲,公开鼓吹“中华民国在台湾”、“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声称要打破“外交”上的孤立,将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推到高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果断从政治、军事、外交、舆论等方面开展坚决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人民解放军于1995年7月、8月11月和1996年3月在台湾海峡和台湾附近海域进行4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显示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这场斗争产生重大深远的战略性影响,当时民进党主席施明德不得不表示:“一旦民进党执政,没有必要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绝大多数国家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美国政府公开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当年李登辉正在为竞选台湾第一届所谓“直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而造势,不惜重金聘请美国卡西迪公关公司为其游说美国国会议员,以期博得美国对其政治上的支持。支持台湾当局、推行所谓“以台制华”本来就是美国历届政府的既定政策,只不过会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表现出形式和力度上的不同。

(三)从国际大背景来看冷战结束后西方学术界就有人认为中美间的战略纽带因苏联东欧集团的瓦解而不复存在,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将取代苏联,成为美国的对手,因此主张尽早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在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推动下美政府此时也想测试一下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从李登辉在美国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政府的确也采取一些相应的限制措施,将李的访问维持在“非官方”的基调上,缩小其影响。李登辉经停之处除了当地官员和个别几名议员出面欢迎外美联邦政府官员都未与他接触,州长也没有会见。此外没有允许李登辉经停纽约,在机场和康奈尔大学不许挂伪国旗、不放伪国歌。取消李登辉原定在康大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没有同意李登辉的夫人访问白宫。面对美国方面的外交挑衅时中国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以打消克林顿政府以为中方在美稍做姿态后就会吞下李登辉访美苦果的幻想,使美国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95年7月21日至7月28日从江西铅山导弹基地试射东风15导弹6枚,攻击预定目标,富贵角北方约70海里处。7月21日1时距离富贵角北方命中区481公里的铅山基地以东某地点,先后发射2枚东风15导弹。7月22日零时跟2时先后试射2枚东风15导弹,7月24日2时跟4时先后发射2枚东风15导弹,6枚均命中目标区。8月15日至8月25日解放军南京军区出动舰艇59艘、飞机192架次,在东引北方约28海里处进行海上攻防演练。9月15日至10月20日解放军陆、海、空部队在闽南沿海地区展示舰艇有81艘、飞机610架次,

3月8日至3月15日解放军在福建永安和南平飞弹部队基地进行“联合九六”导弹射击演习,发射4枚东风15导弹点火升空,并迅速越过台湾海峡,飞向锁定目标。3月8日零时跟1时从永安分别试射2枚东风15导弹,落在高雄外海西南30至150海里目标区。而同步时间前后不到十分钟,3月8日1时从南平发射一枚东风15导弹,落在基隆外海29海里处目标区。3月12日至3月20日间解放军海、空部队在东海与南海展开第二次实弹军事演习,航空兵力之战术操演和编队航行、火炮、飞弹射击及海空联训,该岛离台湾当局实际控制的岛屿不足10海里。3月18日至3月25日间解放军海、陆、空部队展开第三次登联合作战的军事演习,演练项目包括三栖登陆、空降及山地作战演练。1个月后江泽民在和日本政治家谈话时主动透露在美国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时命令继续进行导弹试射的人正是他,危机”爆发后台军成立“永固”指挥小组,由一名上将“副参谋总长”任组长,同时编列三军“副总长”及情报、作战、通信等单位担负战备值班。当时的台军“参谋总长”罗本立也下达战备命令,要求军队依据“先离岛、次外岛、再本岛”的原则迅速完成作战准备及战备训练。台湾民众出现恐慌现象,数以万计的市民赶到银行提领存款或换购美金。部份群众挤在机场想取得机位,飞往美国及加拿大的华航客机班班爆满。在短时间的磋商后普理赫决定向台海调遣航母战斗群,他说:“我们当时在菲律宾部署有‘独立’号航母战斗群,那天下午我命令这些战舰向台湾东部移动,而不是向中国大陆这边。”不难看出普理赫之所以命令美军绕开台湾海峡一是避免过分挑衅大陆,二是为了保护航母安全。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中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讨论,海协的基本态度是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

在香港商谈中海协提出5种文字表述,台湾海基会也根据“国统会”的结论提出5种文字表述。台方虽然也同意两岸公证书使用是中国内部的事务,双方均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表达谋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两会很难达成一致。在会谈即将结束时海基会代表又增提3种表述方式,并拿出他们的最后表述内容:“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时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还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代表表示这是此次商谈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会的建议与具体表述内容报告后再正式答复。

11月3日海基会正式致函海协会,建议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会16日正式回函通知海基会,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该函还附上海基会增列的第3项口头表述文字,12月3日海基会函覆海协会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从以上两会来往的信函中可以看出双方的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确立后从原则上排除事务商谈中的主要障碍,使双方很快就“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和“海峡两岸挂号凼件遗失查询及补偿”问题达成协议,并为1993年的第一次“汪辜会谈”铺平道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汪辜会谈”获得成功得到两岸同胞的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出:“汪辜会谈是成功的,是有成果的,它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第一次“汪辜会谈”是两岸高层人士的首度正式接触,实现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突破,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然而事与愿违,台湾当局同意举行“汪辜会谈”的本意并非是要促使两岸关系朝统一方向健康发展,而是想借机凸显所谓的“对等政治实体”地位,并试图以发展两岸关系为“筹码”来换取祖国大陆承认台湾为“对等政治实体”。“汪辜会谈”结束后台湾当局再次声称两岸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称“汪辜会谈”绝非表示两岸迈向统一的进程有所加快。“汪辜会谈”后不久台湾当局即于当年6月公开推动所谓“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李登辉公开声称他从未讲过一个中国。1994年4月他在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对谈时更妄称:“中国一词是含糊不清的,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是“奇怪的梦,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在国际上台湾当局更是不计手段、不计名义、不计代价地大搞“金钱外交”,李登辉曾先后跑到不少国家公然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

(八)1997年后在“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成果,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以及国际形势、两岸关系形势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大陆方面采取主动,继续推动第二次“汪辜会谈”。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重申两岸及早开启政治谈判的建议,郑重重申其于1995年1月30日提出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简称“江八点”),强烈呼吁:“希望台湾当局认真回应我们的建议和主张,及早同我们进行政治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是有利于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1997年11月6日为了给两岸政治性谈判的预备性磋商创造条件,海协会致函海基会邀请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出席定于12月在厦门举行的“跨世纪两岸经济关系展望研讨会”,并在厦门、上海和北京等地参访,但海基会却于7日拒绝邀请,反提出由辜振甫率团访问大陆的建议。11月11日海协会发布新闻稿,表示欢迎辜振甫在适当的时机访问大陆。

2月14日海协会致涵海基会,表示愿意与海基会协商两岸政治谈判的程序性事宜,并随之安排重启经济性事务性议题商谈,同时邀请辜振甫在适当时机来访,两岸适当层级的人员可在交流互访中为此做必要的准备。美国公开承诺对台“三不”支持在岛内引发强烈震撼,使台湾当局面临越来越大的谈判压力。

10月15日辜振甫与海协会长汪道涵会面,这是两岸两会自1995年6月中断商谈以来的首次高层对话,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1993年新加坡会谈之后的第二次握手。双方在会谈中达成四项共识:两会决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对话,由两会负责人具体协商作出安排;进一步加强两会间的交流,包括两会负责人等多层次的互访;涉及两岸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两会将加强个案协助,相互委托;辜振甫先生邀请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汪道涵对此表示感谢,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到台湾访问,加深解。辜振甫“参访”大陆后中国大陆方面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1999年6月27至29日两会在北京商谈,就落实四项共识交换意见,并就汪道涵9月中旬或10月初访台达成初步共识。可是李登辉竟在十天后的7月9日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公然抛出“两国论”,使一度缓和的两岸关系又一次跌入低谷。面对李登辉之流猖狂的“台独”活动时海峡两岸和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一致声讨,国际社会也纷纷谴责李登辉的“台独”行径。15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指出由于李登辉“两国论”的倒行逆施,使两会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接触、交流、对话的基础不复存在。20日海协会鉴于海基会当天的来函及所附的“辜振甫谈话稿”严重违背两会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对该函不予接收并正式退回,两会联系遂告中断,汪道涵访台之行亦告搁浅。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