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澳门2024年免费资料精准,中国古代的愚民思想

梦幻旅途2024-10-08澳门7

现在很多所谓闹着玩的“反孔精英”,搞的这些乱七八糟,所谓延续上世纪以来的批儒运动,我是不太感冒的,我自己在网上也经常被扣上“孔怖份子”的帽子,其实心中也偶有怨言,但还是不能阻止我寻求真相的脚步。近些时日,也读了很多相关论著,就以本文小试牛刀,来论一论中国古代的“愚民”。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有《商君书》《中国古代思想及其现代变迁》《孟子》《后汉书》《论语》《老子》《韩非子》。

①先秦儒学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经常被人拿出来批判,他们借此句来批判孔夫子。说他主张愚民,代表奴隶主阶级云云。

其实吧,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可以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这种事情和儒家的教义是完全相悖的,所以研究儒学的学者都会直接忽略这句话,因为咱们看一个东西,一个思想,要看他做了什么,而儒家代表的是先秦的学者集团,就是个教育集团,他们大多数人对政治不太了解。

从孟子的案例就能看出来他们这些人的特点,孟子可以说是中年才去游说诸侯国,由于他是个“学者”,对制度上的事情不太熟悉,所以他光讲仁政王道,却不知道如何具体实施。心怀苍生,却不了解制度,可以说是先秦,甚至后世很多儒生的特点,有些迂阔。

孟子的思想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王道,仁政。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寡人之于国也》篇中提到了,庠序之教,已经很明确了。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他这句所谓“教育天下英才”,这也算是中国所有教师的共同理想了吧。

②秦汉以后儒家的教育

上述以先秦儒学的“言”为主,我们以东汉为主要切入点,来观察儒学教育“行”的方面。

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登降饪宴之礼既毕,因相与嗟叹玄德,说言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班固《东都赋》

从上文来看,东汉到了汉章帝和汉和帝时期,已经有“学校如林”的盛况了。当然他们的学生主要是儒生,教授的主要是经学。

东汉的太学规模也很大,学者估计雒阳人口总数三十万人,汉顺帝时期太学生扩招到三万人,这样的社会风气,不能说是愚民社会吧?

同样的,东汉的私学也很发达。

“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后汉书·儒林传》

因此,在东汉出现了很多“大儒”,他们广收学生,展开教学。

“曹曾:门徒三千人”
“魏应: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千人”
“牟长:弟子常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

这样的大儒在社会中广收学生,教育之。

③儒家教育目的

儒家的教育目的,其实很明确了,那就是“引人向善”,把人塑造成君子。

还有一个目的便是“治国”。


“儒家在政治上重智性的态度更清楚而具体地表现在知识分子参政和论政的问题上。孔子是主张知识分子从政的,他自己就曾一再表示有用世之志,他当然也赞成他的弟子们有机会去改善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但孔子心中的知识分子参政却不是无原则地去做官食禄。他的出处标准是能否行“道”,即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如果只为求个人富贵而仕宦,在孔子看来是十分可耻的事。”——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众所周知,儒家传承的是贵族教育。

如果没有做官的人呢,则“横议”。”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可是,我还是想说,汉武帝取法家“壹教”思想,独尊儒术的行为,的的确确是个愚民行动,因为从此以后,儒学成“工具”了。不应该仅仅归罪于董仲舒等人,真正的根源在于汉武帝,他既是一个雄主,也是一个庸君。

要说,哪家思想是真真切切的愚民?那就是法家,或者是道法家,虽然法家人物大多师从儒者,但是,之前已经说了,先秦的教育是儒家主要负责的,不要以为儒家是教“思想”的,其实是从小读“诗书”识字,仅此而已。法家后面烧诗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就是为了打破儒家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力。


①道家的反智思想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知多。故以知知(治)国,国之贼;以不知知(治)国,国之福。——《老子》

以上三句,皆来自《老子》,一眼就能看出了他的思想,有“反智”的思想。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

引余英时先生的话。

老子在此是公开地主张“愚民”,因为他深切地了解﹐人民一旦有了充分的知识就没有办法控制了。老子的“圣人”要人民“实其腹”“强其骨”,这确是很聪明的,因为肚子填不饱必将铤而走险,而体格不健康则不能去打仗或劳动。但是“圣人”却决不许人民有自由的思想(“虚其心”)和坚定的意志(“弱其志”),因为有了这两样精神的武器,人民便不会轻易地奉行“圣人”所订下的政策或路线了。老子的“圣人”不但不要一般人民有知识,甚至也不愿意臣下有太多的知识。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还有马王堆汉墓帛书黄老学派的《十大经》中的

“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猾)民将生,年(佞)辩用知(智),不可法组。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成法》

②法家的愚民思想


法家的愚民思想,来自于道家,可是他们引申进化了,变成了最彻底的“愚民”。

“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7777788888王中王中恃。”。

这些东西在《商君书》随处可见。

法家的思想就是认为,如果一个农民,偶尔听到了诗书之类的文化知识,则会放弃务农,而去追求学问。这样的话,就会造成民“不朴”的结果。如果民众不朴实,则“不畏令”。就会容易乱搞事情,扰乱政令。所以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富者废之以爵,不淫。”《商君书 壹言》澳门管家婆一肖一码一中一

“夫治国舍势而任说(当作“谈”)说,则身修而功寡。故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其利,则民缘而议其上。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荒而兵弱。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士资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商君书 算地》

对于法家人物来说,人民的死活对于君主来说,只是农战的工具罢了,就像蝼蚁一样可以随意处置。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排则用其力”《韩非子》

当然他们也不允许平民接受教育。

:“令数史毋从事官府。非史子殴(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内史杂》

此条意思是,不是官吏的儿子,不得在学堂中学习,否则有罪。

这当然不能代表秦国/秦朝全部时期,不过这段律令的出现,足以说明在某年某地实行过这条律令2024年新奥正版资料免费大全。

③,法家的“壹教”思想

法家提出圣人(君主)治国,需要三个“壹”。即“壹赏,壹刑,壹教。

”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尤至于无赏也,明刑之尤至于无刑也,明教之尤至于无教也。”《商君书 赏刑》

即统一赏罚,统一思想。赏罚来鼓励耕战,统一思想来实现“上下一心”,齐心合力,因此国家才能强大。

前面说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行为也是法家的一种,原因在《商君书》可以找到。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于军.”《韩非子 五蠹》

“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请谒,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辟刑,”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除了耕战以外,下层人民不得用其他方式提高爵位,意思已经很明白了,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久而久之,你的思想就逐渐僵化了。所有人就永远陷在了那个框架里了。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商君书 弱民》

所以老百姓要怎么样去统治呢?辱,弱,贫。

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商君书 去强》

上面《韩非子》《商君书》中的思想,都反应了一个鲜明的特点。君主和百姓的利益,是对立的,为了让老百姓服从法令,服从统治,所以君主需要任用什么样的人?就是需要所谓“奸”人。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商君书 说民》


为啥要用奸人,也就是后世所谓“酷吏”,特点是会揣摩君主的意思,指哪打哪,是皇帝的鹰犬爪牙,就是要用高压手段压制民间的“处士横议”。其实后世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原因, 就是他们喜欢“议论”政治对错。

反观儒家,主张用循吏教化百姓,引人向善。他们很反感“奴颜卑屈之徒”,

“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 滕文公下》

当然思想是好的,可耐不住后世的皇权不断加强,儒生们最终被生活所逼,还是活成了圣人最反感的样子。但是还是有“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存在的,而且是真不少。

所以说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只想说,中国古代政治是外儒内法。法家的思想,在古代社会无处不在,只要有个君主在,就有法家思想。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