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天天开彩大全免费,觉醒年代 | 一边看一边记

追梦少年2024-10-07香港6

这一段一边看一边流眼泪。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陈独秀算是此中的典范,延年乔年这一段恶作剧式的送青蛙,既是嘲笑,又是在用孩子的方式来与久不经面的父亲达成心灵上和解。因为他们既不能忘记家族深受父亲革命事业的拖累,又无法抑制对这样的父亲的崇拜,是个忠实的追随者,所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嘲笑这个因为“贪生怕死”像青蛙一样呱呱叫的失职的父亲,也可怜这个在乱世挣扎的父亲,更崇拜这个随深陷泥潭却还要发出呼唤民众觉醒的呱呱叫的父亲

这一段出场太有诗意了,与陈独秀在一群慷慨激昂的日本留学生中以落魄的乞丐式出场不同,青年毛泽东在雨中的奔跑,高速镜头拍下的踩下水坑溅起的水花,好似一棵于苦难间的萌芽在预谋着野蛮生长,意气风发的味道扑面而来

印象最深的不是李大钊的慷慨,而是葛树贵展现出来的——真正的穷人剩下的只有尊严,所以拼死也想守住自己那一丁点唯一拥有的东西

比起陈独秀的雨中回家,李大钊的回家真的很温馨。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场戏,看到了心怀国家即使不能毕业也硬气刚的汉子柔情的一面,看到了即使文化水平不高也支持丈夫决定的妻子,看到了希望父亲做官,有钱了就买个水果糖的小孩,看到了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的父亲

慢镜头很刻意,感觉看到了一对基佬,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次情谊深厚的浪漫表现呢?

三顾茅庐这段戏的细节是很值得研究的。比如:前两顾,蔡公看到的都是紧闭的门,第三顾,陈独秀的大门敞开,远远就能看到有烟从烟囱飘出;前两顾,蔡公入门后都是陈独秀坐在右边的位置,意为主人位,第三顾,陈独秀坐在左边的位置,右位给蔡公留着,意为表态要进北大,以蔡元培马首是瞻;外国的女画家为两人画的像;蔡公雪中等陈独秀醒来,热水壶已经在雪中留下了印子……

看的时候就猜想着应该是看不起陈独秀的意思,特地去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还是“用典”,这位老先生其实水平还真的挺高

把鲁迅先生的《药》直接搬上银幕,也实在是太牛掰了。这一段出场我来回倒看了3遍,每看一次就觉得很震撼,那个封建迷信的大背景一下子就铺陈开来。

“铁房子”比喻也把当时那个对国家失望、 心情悲凉绝望至极的鲁迅描画得入木三分

鲁迅:假如,有这么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且是万难破毁的,里边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被闷死,然而从昏睡入死他们全然不知道就要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一声,惊醒这几个较为清醒的人,但是这不幸的少数者, 要去承受这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你对得起他们?

钱:如果我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我就绝不能说,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一段戏剧安排意图很强烈,张勋复辟,盲眼的拉二胡老头在笑,小孩在哭,背景音是凄厉的悲壮。还原了当时荒诞却真实的场景——恢复帝制,旧文化在笑,新文化在哭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帝制和共和来来回回,也唯有这样的镜头才能既讽刺又悲凉,讽刺的是国民愚昧,悲凉的是国民何罪之有,也就是随着国家在激荡中漂流的浮萍罢了,在这个激流中以随大流来保全自己而已。

张勋复辟,鲁迅拿着“不干了”的牌子杵在教育部门口。这是鲁迅的第二次出场,与之前的悲观失望形成鲜明对比,在大是大非面前,迅速反应迅速表态,依蔡公所言,鲁迅就干不得捂着耳目过日子的事儿。

第二个让我流眼泪的段落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53期。剧中有很多相见恨晚的伯牙子期,比如陈独秀与蔡元培、陈独秀与李大钊、陈独秀与易白沙、陈独秀与胡适……(突然发现都是陈独秀cp)这些都让我很感动,但唯独鲁迅与蔡元培这一对,让我更为羡慕。

鲁迅为蔡公是从,什么都听蔡公的,不仅仅因为蔡公是恩师,还因为俩人思想上的统一。在这一段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鲁迅的单箭头,直至蔡公委托鲁迅设计校徽,才明白这一直是一段双箭头的师生情怀、同志情谊,信任是两人关系最贴切的概括。

这一段我甚是喜欢,把陈独秀纠结的父亲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拧巴的父亲形象也浮现出来。陈独秀在关系儿子的事情上,给孩子留有了足够的自由与自主权利,不会因为听取了一些闲言碎语就开始断章取义。在延年表达的互助论时,不懂就问洗耳恭听的形象甚是深明大义,但又会被延年的超越友谊、亲情的主张所伤害,用延年的思想反向表达不满,可爱至极。

前有辜鸿铭纠正发音的小插曲,才显得胡适的发言更有力量,也寓意着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正式开战。

前面一直有提到新文化与旧文化的辩论与斗争,但我觉得胡适一直是新旧文化交锋的词眼,比如旧派对新文化表达不满的引子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黄侃课堂痛批的是胡适的白话文,刘师培在胡适初到之际指桑骂槐,辜鸿铭开学典礼上纠正胡适的发音……

铺垫许久,胡适的宣战简直燃到爆炸

今天,我引用《荷马史诗》这句话,我不在乎它的语言、语音、语调,我不在乎它是否是正宗的英国人的伦敦腔,还是下等人的发音,我在乎的是,它所表达的内容。——“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辜先生,这句话也是我想对您说的,这句话,也是我想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这句话也是我们北大学人,对一个旧的中国、一个旧的文化的宣言,也是我们对于办好新北大的一个,郑重的承诺。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刚刚蔡先生问到,乱世之中,北大将怎么办?这的确是我们每一个北大学人殚精竭虑的问题吧。还记得是在一九一五年一月,我和竺可桢谈过,创办国内著名大学的强烈愿望,后来我又和英语老师亚舟谈到过,在中国无著名大学的耻辱。在当天的日记当中,我大发感叹地写道 :“吾他日能见中国,有一著名的国家大学,可比此邦的哈弗、英国之牛津剑桥、德国之柏林、法国之巴黎,吾死,瞑目矣。”第二天,我仍觉意犹未尽,又在日记当中写道:“国无大学、无国家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馆,乃可耻耳。”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我胡适回到中国别无奢望,但求一张苦口,一支禿笔,献身于北大迈向世界著名大学的进程。

谈话前,先是描述了辜鸿铭在家中与仆人的对话。或许以辜鸿铭的个人处境而言,留不留北大其实并不太影响,但是养起家中的一群仆人,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他的责任。所以在谈话后他亲自去给蔡元培买了点心上门,即便平日高傲,为了责任也会弯下挺直的腰板。

辜鸿铭与蔡元培的谈话,让我惊讶的是他的自信!他对自己学识的自信是满到要溢出来的,按他的话来说就是“就怕北大没有那么大的学堂”。辜鸿铭的形象瞬间立体起来,生而为人,也是很少见到如此自信的人。

这个角色之所以可以站在封建队伍却讨喜,我想也是因为这也是一个性格拧巴的角色,封建但爱国,无所事事但满腹经纶,刁难但自信~说到底,就是个可爱的拧巴人而已

剧里有很多穷苦人民身处水生火热的场景,这一幕与人血馒头一样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虽然连一分钟都没有,但是所有迎亲的大人都笑嘻嘻,只有小姑娘一个人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对比太强烈,触目惊心。

辜教授的摆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的配合,从课堂到饭桌,这一段显得这谈判F4太可爱了

看了这一段,我内心想若按照剧中形象,似乎也不能够啊……于是我专门去翻了一下胡适年轻时的照片,恍然大悟!

担得起担得起!

习惯慷慨解囊的李大钊在妻儿搬来的当天钱财散尽,一顿涮羊肉来来去去变了几回主意。多得蔡元培校长的“扣工资”,才解了燃眉之急。

这一段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李大钊的慷慨,而是蔡元培的贴心,到底是扣工资,亦或是变相地给大钊先生加薪,不管真相为何,这个处理都是让人的心为之一暖的。

鲁迅完成手稿,流着眼泪写下“鲁迅”这个笔名时,我内心澎湃!由此才懂得,第一部白话小说的诞生原来不仅仅是世人对其的称赞,对于作者而言,也是其本身的突破,一部写了会感动自己的作品,是如何的杰作啊!

《新青年》编辑部对《狂人日记》的激动品读,也生动地传达出这部作品在当时的反响,绝非是现如今把任何名言都往鲁迅先生身上套用的风气所能比拟的。

突然很想去细读一遍鲁迅先生的作品!

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出场是第一次,此前在各个片段通过诸人话语已然出现过很多次,比如小脚媳妇、青梅竹马、家规……所以显得这位夫人甚是跋扈

而此次出场,温文淑良的样子着实很反转,胡适对妻子的态度让我觉得,是一个男人的宠爱塑造了妻子跋扈的舆论,哈哈哈哈~

其中有一个段落,江冬秀是裹了小脚的妇女,走路不快,不仅胡适回过头了搀着向前,在场同仁无不露出欣喜的笑容,李大钊的发言更令人温暖“早知道嫂子来,我也带我家那位出来见世面”,乍一听仅仅是对胡适的嗔怪,实则是给江冬秀一颗定心丸——这个场合我们欢迎女子,这个场合我们欢迎文化不高的人,这个场合自由平等。

学生被捕,警察骂骂咧咧,但要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四个人没一个怕的,一个要书(翻译过的外文书)、一个要水、一个要毛巾、一个要毛巾、一个要牙粉……

坚持真理的时候,身陷囹圄也犹如进了自己家,不惊不惧不怯场。

蔡元培进到监狱时,学生们正在看书讨论问题。

吴炳祥动容:“蔡先生,平心而论,您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栋梁之材”。

这一段简直要看哭了!

出狱这个事情,陈独秀的表现非常特别,剧中用了两段来表现。

一段是接出狱时,陈独秀的言行

接出狱时,陈独秀打趣道:“傻得连架都不会打。先生不用紧张,无非就是打个架进个班房嘛,说不定以后隔三差五,就得进来住一住,早点适应挺好的。”此时蔡元培、胡适、李大钊只想着赶紧把学生带走,而陈独秀独自一人落于人后,从监狱里给学生收拾物品。

一段是陈独秀回到家与延年同桌吃饭,俩父子之间的互动

首先是陈独秀要庆祝延年入狱: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要想寻找真理,坚守信仰,像今天这样的事情恐怕会是常态。所以你要随时做好准备。进监狱,出监狱;再进监狱,再出监狱;再进监狱,再出监狱。

延年:这个准备我早做好了。

然后陈独秀要和延年喝一杯,延年拒绝,不破戒。陈独秀给自己倒上一杯宣布要破“20年不谈政治”的戒:没疯,是脱茧,是新生,我憋了好几年了,以前的陈独秀要回来了。

以上这两段我觉得妙就妙在陈独秀虽明知坚持真理的战斗不容易,但仍鼓励青年乐观勇敢待之;虽鼓励青年乐观勇敢待之,但背后的心疼是一丁点也不少的;虽心疼不少,但也破了自己“20年不谈政治”的戒条,准备撕破脸皮,正式把自己投入动荡不安的局面,做破浪的船冲到最前。

在剧里,我觉得这应该是对青年毛泽东“共产主义”的思想的启蒙,同志的概念也是以切身的体会让毛泽东对此种关系有了认可。

旧文化派别开始搞大事情,陈独秀首当其冲。因为开始开火力大搞运动,陈独秀经常在学校熬夜,只是苦了留守家中的妻子高君曼,承受着流氓骂街、宵小贴小画报。

陈独秀回到家中,看着高君曼切菜下手极重,身体颤抖,有微微的抽泣声。从一个背影就看得出来承受了多大的委屈,有着怎样怒火,可就这样的一个女子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自打我跟你从安庆迈出那一步,我就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比谁都清楚,我虽在家相夫教子,但我的心时时刻刻跟你在一起。你不也常说吗?是非人心不足论,我如果因为这三两声蚊子苍蝇嗡嗡叫,就哭哭啼啼闻之落泪,那我就不是当初你要寻找的那个高君曼

可是明明,她就哭泣了呀。

镜头跟着陈独秀进入卧房,孩童在高君曼膝上熟睡,陈独秀轻轻把儿子移开,自己躺在了妻子的膝上熟睡起来,也像个脆弱的孩童,高君曼落着泪抚摸着陈独秀的鬓发。夫妻之间互相倚靠,互相心疼。

两父子因为吴稚辉的事情大吵了一架,冷战中。

陈延年牵头的早餐店开张了,陈独秀不让高君曼去买早餐,自己却在吃饱后急匆匆溜了过去,现场点了早餐。但匆匆离家的陈独秀没带钱,延年察觉了,故意宣布不能赊账,要求陈独秀洗碗抵账。高君曼拿着钱过来,明里暗里透露了陈独秀其实很关心延年,延年知晓,变装作无意地把亲手炸的刚出锅的油饼放到父亲盘里,陈独秀也开心地扯着油饼吃了起来。

这一对父子的戏真的太生动了

本对这个老爷子没什么太大感触,这两集通过三件事把“品格”这一层加了上去之后,这个人的形象就立体了起来,一个文人的风骨就出来了。

1、收到蔡元培来信,得知蔡元培以德报怨,便要求自负经济损失也要把追回《妖梦》不再发表,留给蔡公颜面

2、为了坚持自己的文化,也为了“一直为自己尽心效力”的学生,改成一封公开信堂堂正正怒斥蔡元培

3、张丰载阳奉阴违,并未追回《妖梦》,也发表了公开信,老爷子自觉品格被践踏,气愤而泣。

林纾有一句话说了两遍——“这就是文人与政治人的区别”,这也算是对老先生最恰当的总结了

还是这对父子的对手戏,延续了二十几集的别扭,在这一集终于得到了释放!

给儿子炒花生这场戏,台词不多,但足以说明了陈独秀这个做父亲的,其实一直很关注两个儿子,儿子喜欢吃什么,父亲都知道。

延年的眼神明显地柔和下来,乔年更是乐得笑开了花,这场看似日常的戏,反倒是为了暗戳戳地体现了父子仨冰释前嫌的征兆。

巴黎和会的帝国主义为了各自利益已经纷纷站队,巴黎使团的三位围在电话旁,等待着那根本就不会响起的电话,顺着凯旋门,三人聊起了天,特别是韩维钧聊起了梦中的归国场景,这一段台词绝了。

王正廷:来巴黎那么久,还没去过凯旋门呢

顾维钧:你知道这凯旋门是干什么的吗?举行国葬用的,当年拿破仑和雨果的葬礼,就在这举行的。听说最近法国人有个动议,要在这儿点燃纪念欧战牺牲的无名烈士的长明灯。

王正廷:子欣公,你说咱们三个有没有资格,在这儿办个葬礼。你说这土葬呢,还是水葬?要不然火葬得了。

陆征祥:少川,我问你一句,当初你来巴黎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怎么回去?

顾维钧:子欣兄,我曾经恍恍惚惚地看到北京的前门楼子变成了凯旋门,咱们几个人穿门而过啊,万众欢腾啊!人山人海,有老人,有孩子,有划旱船的,扭秧歌的,万众欢呼着我们的名字呀!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响啊!这个时候啊,这人群里边跑出个小男孩,他还点着了一挂鞭炮!那挂鞭炮,不说一千头也有八百头,点着就扔我脚底下,炸呀,围着我炸!我就左躲右躲,炸!咣咣咣!那鞭炮皮崩着我了,诶呦,疼啊!然后我就醒了。我缓了半天的神,才发现是个梦(失笑)

陆征祥:二位,对不起!我连累了你们啊!是我……把你们的凯旋门,变成了耻辱柱!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失声痛哭)

更绝的是,在陆征祥的痛哭声中,顾维钧无声地站起身,穿好西装离开房间,镜头透过凯旋门模型的洞,拍到了这个屈辱的凄凉的七尺男儿离开的背影,屈辱感顿上心头!

这一集是老郭的翻身战……

本剧重点描画的北京的几个大学生里,赵世炎、邓中夏是最出彩的,郭心刚是冲动的,傅斯年是工具人……yysy,郭心刚的形象并不讨喜。

而本集以郭心刚这个山东青岛人的视角来看待巴黎和会的山东问题,虽说表演痕迹有些重,但虚弱的他说起父亲的这一段,直接让我贡献了本剧的第二轮直接掉眼泪!准备游行的时候还写了血书,还一度在游行现场昏厥!山东的事情,国人有多在意,只一个郭心刚,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监狱戏真的太震撼了!这一集的爆发点全在最后的两段!

政府终于妥协要释放游行中被抓的32名学生,蔡元培陈独秀匆匆赶来,跟着吴炳湘来到监狱接学生。“请神容易送神难”,政府答应放人了,学生却不肯走了,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在狱中多呆一天,就更有激起民愤从而掀起轩然大波的可能性。

名场面太过牛,用伪拉片的方式讲一讲陈独秀在这场戏的变化

在这一段,一共给了陈独秀13次特写镜头

镜头1:仲甫满脸担心地走进监狱

镜头2:学生听了吴炳湘的释放慈悲论冷笑,仲甫眼珠子在扫,似乎是在用眼神确认学生状况

镜头3:学生无言静坐,不理会吴炳湘的释放,仲甫眼里闪着微光

镜头4:学生代表起身向蔡元培、陈独秀鞠躬问好,蔡元培回礼,陈独秀没有回礼

镜头5:学生代表与吴炳湘对话,不愿出狱,仲甫定定地看着发言的学生

镜头6:学生们大呼“要把牢底坐穿”,仲甫再也忍不住开始抿嘴,想哭

镜头7:吴炳湘求助蔡元培,扫过仲甫还是转着眼珠子看着学生,完全不理会吴炳湘

镜头8:镜头跟着蔡元培走进监狱,背后只剩下模糊身影的仲甫有一个转身的动作,是为不忍

镜头9:蔡元培劝说学生,仲甫深吸了一口气

镜头10:蔡元培向学子传达——所有人都期盼着学生能平安地回到学校,仲甫心疼地也定定地看着学生

镜头11: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意愿,镜头没有给到学生,“向往牢狱外自由的生活”镜头给的吴炳湘,“唤醒中国的民众”镜头给了陈独秀

接下来是仲甫的炸裂演技(统为镜头12)

仲甫想哭,用手虚捂了一下,又大笑了出来。他一边眼里含着热泪,一边哈哈大笑着走到监狱门前,手抓住了牢门又开又关地来回两次,哭笑不得。然后他就站在牢门前,然后手指指点着学生,表情从笑变成怒:“你们,可真是,不是一般的自大呀!你们以为,唤醒一个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千年的民族是那么容易的吗?你们以为要扫除我们这个民族血液里面的麻木冷漠、惰性思维,是一日之功吗?那是要经过几代人努力奋斗的大事业!我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没有权利去死,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需要你们去活着!需要你们去奋斗!”然后手扶着牢门,狠狠地一开,碰到墙,砸出了一声巨响

镜头13:眼含热泪地看着鱼贯而出的学子,依然眼含热泪,直到最后一位伤得很重的学生在别人的搀扶下一瘸一拐走出监狱,向仲甫行礼,仲甫才低了头,回了本场戏的第一个礼。然后扶着一个学生的肩头一起走了出去

想要说说他,是因为这段监狱戏里,除了陈独秀的炸裂演技,吴炳湘没什么台词,但给了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亲自关牢门,让这场戏余韵绵长。

直接从陈独秀离场的地方开始来拉个几十秒的片

镜头1:焦点从远处离去的陈独秀与学生的背影移焦到吴炳湘回头看监狱,开始走向监狱

镜头2:背面衔接吴炳湘走到监狱门口

镜头3:正面特写红了眼眶的吴炳湘的脸

镜头4(最有味道):透过牢门拍吴炳湘脸部准备关牢门

镜头5:从监狱内大场景拍吴炳湘关牢门,门外是吴炳湘和警察

镜头6:透过牢门特写吴炳湘

镜头7:牢门外特写吴炳湘侧脸

镜头8:透过吴炳湘的背影,一个警察关了隔壁的牢门,吴炳湘转身离开

我家聚在一起看的时候,有的人看出了吴炳湘有点良知;有的人说吴炳湘感动了;有的人觉得吴炳湘要觉醒了;有人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吴炳湘的无奈,身在其位的无奈;有人认为是仲甫的那一番话让吴炳湘对号入座了,他可能就是麻木冷漠、惰性思维的国人之一……

我还没有看到后面,也不了解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会写下一笔,单单从剧里的发展来看,这一段给出来的余韵是可以让观众有以上的多种理解与期盼的,这就是很厉害的留白。

重新拉片,我倒觉得也许还有一个含义。在监狱里的到底是谁?这个含义我是从镜头4开始有点体会的,我一直忽略了(不止在这一场监狱戏,就连第十七集的监狱戏也一样),在光的使用上,关着学生的监狱里是阳光明媚的、亮堂堂的,而监狱外警察站着的区域是昏暗的。如果是这种解法,那吴炳湘最后关上的牢门,也许就没有那么乐观、正能量了。大致可以说明仅仅在这个震撼下,有的国人即使红了眼眶,有点动摇,但最后还是亲手关上了牢门,重新把自己锁了回去!

突然觉得这个解读,也许会更能衔接接下来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闹钟与炸弹”论!

剧中,先贤用比喻的手法来对话不少,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第八集鲁迅出场的“铁屋子”理论,就到现在的“闹钟与炸弹”论。

守常:原来你是这样把他们带回来的,倒是你的风格,不过有的时候你实在是有点霸道

仲甫:我霸道吗?不是我霸道,是他们太糊涂!革命者,怎么能做自绝于革命的事情?(这一句在第一集遇见邹永成时也讲过)

守常:那你这个闹钟,也得尊重一下炸弹的决绝吧

仲甫:什么意思?

守常:打个比方啊!一片大地上,躺着一群沉睡的人,远处就是火山,马上就要爆发了,你就像个闹钟,面对这些沉睡的人,你想把他们叫醒,你持续不断地响着,有的睡得浅的人被你叫醒了,跟你一块去叫醒众人,但是人数太多了,你们的声音太微弱,叫醒的人毕竟有限,而且保不齐有的人嫌烦,时不时还踢坏两个,那么有的闹钟怕来不及,就拿自己的生命当做原料,化成了炸弹,一下就炸醒了一大片人

仲甫:那照你这么说,炸弹要比闹钟厉害多了?那么多来几个炸弹不就行了吗?还要闹钟何用呢?

守常:非也呀!仲甫兄,你想想,要是没有闹钟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啼鸣,便不会有炸弹的诞生!炸弹的威力虽大,但是它终究战胜不了人之惰性啊!只有需要闹钟,持续不断地提醒着坚持着,才能最终将所有人唤醒啊

这个比喻绝了,但我觉得更绝的是,埋下了一个伏笔,一个我们所有人都知道的伏笔——陈独秀会像个闹钟,一直响到生命的终结;李大钊会像个炸弹,用一声巨响惊醒一片人

与郭心刚的死有关的主要是两场戏,一是郭心刚临死前的交托,二是在郭心刚的追悼会上连成统一战线。可以说,郭心刚的死进一步催化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转变。

郭心刚临死托付中,有一句台词让人动容

可惜国家濒危,当局却以狮子搏兔之力弹压我等爱国之心,让我感觉到在自己的国家和在日本一样地受欺负,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与之对应的就是徐世昌与段祺瑞在五四运动后决定的条文。

当时爱国青年被暴力弹压的状况也就浓缩在了郭心刚和徐世昌的戏里,由个体看向全面,当时的社会环境着实难堪。

本集以此为词眼,安排了三场戏。层层递进,耐人寻味。

    在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胡适主张把北大迁址到上海,陈独秀大发雷霆。

    陈独秀与胡适,有伯牙子期的惺惺相惜,有师生情谊,更有兄弟情谊。

    俩人的情谊着墨不少,但俩人的决裂也并不是没有伏笔的,包括此前胡适不愿意给《每周评论》投稿;陈独秀安排与政治沾边的工作以别的理由推脱;以及巴黎和会谈判失败胡适也毅然决然地要请假离开北大去给导师的演讲打下手……(上帝视角的我也越来越不喜欢胡适这个独善其身的角色,这就导致了后面胡适的戏我都觉得虚伪,如果回到当时那个年代,或许真分不清政治与学问的关系,也站不了队)

    面对五四运动,陈主张加强革命,胡主张远离政治,两人辩驳激烈,私以为最伤感情的一句话也在这个情境下脱口而出了:中国之所以这么窝囊,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了!

    别扭的俩父子的戏份越来越精彩,雨中背儿这一段全程用慢镜头,还用了很多细节镜头,足以看出陈独秀作为父亲的心是很深沉的。

    但我更喜欢俩父子在医院的对手戏,尴尬和别扭呼之欲出,可又特别珍贵,尤其是陈独秀在给延年朗读熬夜写出来的文章时,镜头跟随着延年的视角瞥到的陈独秀那满是泥泞的裤管和皮鞋。这这个细节真的满分!

    这是我见过对唯物历史观最没有门槛的科普——两父子对新文化运动的探讨,用表态度的方式轻而易举地把唯物历史观给带了出来。

    纵观世界各国的历史,新文化的发展都有这个过程,革新派和保守派是相对的。今日的保守派,从前可能也是革新派,今日的革新派,将来也许会变成保守派。世界进化的大流倘若没有止境,那么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抗争,也便没有止期。即使再过一百万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界终究是革新和保守的抗争之世界。

    其次,是“取之精华、弃其糟粕”的生动表达

    中国旧学是世界学术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学是中国旧学中的一部分,孔教三钢是孔学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对于孔学本分之内的价值存在,我们并不反对。我们反对将一部分中的一部分的一部分的孔教三钢尊为道统,我们也反对将全体的全体的全体的中国旧学都一起踩在脚下,说得分文不值。

    这一轮关押学生警察厅把监狱直接设在了学校,美其名曰——管制!

    最让人动容的是被关押的女学生想上厕所,却不被允许,于是男学生全部转身,站在窗前,其余女生站在男生后面,围成一个圈,护着要方便的女生,并齐声唱歌遮挡声音,唱的就是《苏武牧羊》!

    这首歌出自一个历史典故: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学生唱此歌,便是表达了“宁死不屈,坚决不降”的意志

    这应该是赵纫兰最后一场戏了,这一场是与丈夫李大钊的对手戏,两人的对话中透露着李大钊对妻子的愧疚,夫妻俩对光明的憧憬,以及俩人无需明说的默契。

    最后李大钊的隐忍抽泣,演技已经被全网夸了个遍,我就不再赘述。

    而赵纫兰的谢幕镜头也很值得品味。赵纫兰看着憨驼已经有要哭的征兆,默默地起身,往丈夫身后走去,李大钊终于忍不住开始抽泣了起来,赵纫兰扶着笨重的身子轻轻坐下,泪眼婆娑地盯着李大钊抽泣的背影。

    这是一个懂得给丈夫留有空间的人,虽不是知识分子,却有着知识分子的贴心,有着保全他人尊严的细心。

    《觉醒年代》富有深意的环境镜头很多,其中有第三集青年毛泽东出场、第八集的辫子军进京、第八集帝制复辟的疯抢假辫子、第十一集李大钊南巡……

    但这一段,讽刺指数直接拉满……

    街上,卖艺的艺人表演者喷火,学生拉着标语在穿过火焰示威游行,警察全副武装骑马横冲直撞。

    校园门口,是打仗御敌的拒马,警察把学校牌匾当成菜板在上面切菜,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那帮被关押的学生,书本被用来垫在机枪下(这也是一个隐喻,军阀当道,武力镇压觉醒的知识分子)。

    校园内,警察搭炉起灶,老百姓支起摊子为学生准备吃食,穿梭在期间的还有看管学生的警察以及送吃送穿的老百姓,女大学生被警察推搡押解,被关在教室里的学生还在嘶哑着喊着“拒签巴黎和约,严惩卖国贼”的口号,而教室外竟是学生的父母在向军警求饶!

    突然觉得一句歌词很贴切这个场景之下奋起反抗的学生——“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陈独秀第一次唱《对花》是在第五集《新青年》集资成功后开心地哼唱,而这一次的《对花》是陈独秀被学生监狱的悲惨景象所震撼、所挫败,独自一人瘫坐在空无一人的北大办公楼,心酸地哼唱着回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种种:刚回国要创办杂志的踌躇满志;帝制复辟百姓疯抢假辫子;学生郭心刚临死前的交托;青年毛泽东提出的“何为救国之路”的问题……

    场景悲凉,但唱的还是《对花》!这是陈独秀的一次思想复盘,虽受尽挫败,但并不放弃,因为种子已经播下。

    李大钊与胡适的这一场对话,两个人的性格、革命的觉醒、革命的方式方法昭然若揭,我们不能一味地说胡适懦弱,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谁会知道哪一条才是有效的救国之路,但我们可以永远赞扬视死如归的李大钊——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一段对白太精巧,要慢慢品味!

    李大钊:适之,问你一个问题,这还是我们值得为之奋斗的民国吗?这还是徐锡麟、秋瑾这些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共和吗?这间教室,我们本可以摆上一张干净的课桌,让学生们在里头安安静静地去享受知识的乐趣。可是现在呢?变成了监狱!里面管着我的学生,关着你的学生,关着仲甫兄的学生,可怕的是门口,竟然还有一群痛苦不堪的父母,他们用祈求的眼神在寻求别人帮助,甚至在向军警下跪!更荒谬的是,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爱国而向军警下跪!这个国家怎么了?!你没觉得这个国家很荒唐吗?

    胡适:守常,你不要自责!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我们真的不能蛮干下去了!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要好好想一想,检讨一下自己的思路,否则,受辱的只有学生,受损的只有学校,就像我在《北京学生受辱记》里写的一样

    李大钊:适之,我们有错吗?学生们有错吗?你这个时候你说这种话你不是在为反动政府张目吗?

    胡适:这个时候你就别给我戴帽子了,守常!刚才你提到你的学生!是,我们都看到了,你难受,我也难受,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如果当初我们不实行总罢课,如果我们采用一些缓和的办法,我们北大不至于走到现在这个地步

    李大钊:适之,我们为什么要罢课呀?我们为什么罢课呀?不是因为政府要签订那个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吗?我们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抗议、申诉无效,不得已而为之的吗?难道爱国有罪吗?卖国有功啊?

    胡适:爱国它有很多途径,救国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守常,我听说你最近一直在鼓吹俄国革命,说我们中国人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很危险!

    李大钊:有什么危险的呢?我劝你也不要总盯着美国人的路,不要总信奉杜威的那个实验主义,你应该像蔡先生说的那样兼容,你要看一看大战之后的形式和变化

    胡适:你又扯远了,现在我们谈的是眼下我们如何救北大,我们如何解救我们那些被捕的学生。我们要想办法呀,要想办法,着急没用的,我们要安静,静能生慧!想办法!我的意见是,我们要取消罢课,我们要给政府一个台阶下

    李大钊:决不能取消罢课,这个时候决不能取消罢课,我们现在没有第二条路,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采用更加坚决的方式,我们去斗争!

    胡适:斗争?你还要斗争吗?斗争有什么用?现在你和陈仲甫满身都是伤疤了,你还要斗争,还要走极端吗?陈仲甫他是我们新文化的领袖,我们三个人为什么不能只做好新文化,我们为什么要往这汪浑水里面蹚呢?再这样下去,不仅是北大完了,还有你们俩,你们俩会毁了你们的学术前程,你们会毁了你们的幸福家庭!

    李大钊:适之啊,咱们去倡导新文化运动,是为了启发民智,那么国民觉悟了之后呢,势必会有所行动!光有思想,没有行动,是救不了国家的

    胡适:我不是说我们完全不去行动,我是说你们一定不能再走极端!

    李大钊:极不极端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强权压倒了公理,如果一个国家涉及到核心利益,而人民的意愿不能表达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的公民就可以行使民主的权利!我们拿日本举一个例子,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了,我们割地、赔款!甚至把台湾都让给日本人了!没办法,我们没脾气,可现在我们是战胜国呀!适之!凭什么德国把我们的青岛让给日本呢?这还有公理吗?如果我们放任那些卖国贼,肆意妄为践踏民意的话,那我们这个国家还能叫一个民主共和国吗?我们还配叫国家的公民吗?所以为了国家利益,我们需要一个彻底的革命,把思想觉悟和行动觉悟结合起来!我李大钊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

    李大钊胡适怕陈独秀会想不开,亦步亦趋想要跟着被陈独秀阻止了,胡适吼了一声叫停了陈独秀,陈独秀转身回道:“共和死了!我不会死!”

    镜头再切回李大钊和胡适,李大钊笑了,胡适哭了!

    这个场景寓意深远,终究,陈独秀与李大钊站在了一起,胡适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一场景用了四杯酒,串起了父子三人的爱国情怀和决心!

    第一杯,陈独秀向家人致歉:我是一个年轻时候就立志救国的革命者,但我不是一个好的老师,因为我看着那些学生,因为爱国家而身陷囹圄,所以,我必须要走出这一步,你们的父亲必须要先让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孩子们,我们家刚刚过上了几年安定的日子,可是今后,可能你们又将要面临不同的处境,因为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学生们流血、流泪而无动于衷!我必须要跟他们在一起去战斗!因为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更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今后,可能因为我,你们还会受连累,今后,可能因为我,你们还会吃苦受罪!所以,我们要跟你们说对不起,这杯酒是向你们赔罪的!哽咽地喝下酒,然后被呛了出来!

    第二杯,是延年向家人致歉:我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作为长子,我可能不能为父母尽孝,不能为弟弟妹妹尽责,今天我就以这杯酒谢罪了!然后将酒洒向地面,延年真的很自律!

    第三杯,乔年表同上,然后把酒喝了!

    第四杯,延年终于喊了一声“爸”,给陈独秀斟了一杯酒!父子间终于冰释前嫌!

    这个觉悟,跟第十七集陈独秀庆祝延年入狱一样——革命者,早已视死如归!

    跟家人谢罪之后就写出了这么一篇文章,说明这个时候的陈独秀,已经对自己接下来的命运有所预判!

    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要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三巨头聚餐,陈独秀、胡适喝得烂醉,在门前那条泥泞的道上,胡适不要人送,要“自己走”,陈独秀也同意“让他自己走”……一语双关,两人在救国的道路上算是分道扬镳了。

    胡适临走前,陈独秀还拿了几块板砖铺在泥泞的路上,寓意“先驱铺路”,这个铺路在前面的剧情也有过,那时是新文化运动起始,陈独秀和胡适为蔡元培铺路,而今五四运动发生了,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泥泞,新的铺路!

    毕竟前路坎坷,要小心脚下。

    里面还有一个细节也很耐人寻味,三人喝酒,李大钊最为清醒,陈独秀虽有醉意,但头脑清醒,胡适却像是醉得严重,语无伦次。似乎就对应了在这个时局当中三个人的状态,李大钊最为直接通透,陈独秀虽身体不听使唤但脑袋清醒,而胡适自愿醉倒在混沌当中……

    蚂蚁这一喻象已经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了,印象深刻的大概有三处。

    第一处出现在干苦力的延年碗中,被延年放生,这里的蚂蚁指的应该是芸芸众生,寓意延年这种优秀的青年学子心存国家与百姓,关心和爱护劳苦大众。

    第二处出现在陈独秀的麦克风上,看过一种解释说蚂蚁还是代表芸芸众生,在麦克风上有开始聆听,民智开启的寓意,或者是民众开始拥有的话语权。我认为,那其实是一只不会向右爬的蚂蚁,所以这只蚂蚁应该是指投身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寓意陈独秀等人开始主张积极改革。

    第三处是李大钊抱着牺牲的决心去派传单之前,一只蚂蚁出现在即将派发的宣言上,然后在李大钊手臂上向阳攀爬。在这里我觉得蚂蚁代表的是像李大钊这样的先驱,虽身如蝼蚁,但志存高远,他们从知识中获得力量,拼尽全力也要向着光明攀爬!

    京剧《挑滑车》故事取材于《说岳全传》第三十九回,讲述了高宠奋不顾身,用枪连续挑翻了十一辆滑车,终因座下马匹力尽,挑第十二辆铁滑车时被压死的故事。

    陈独秀与李大钊撒传单,背景全程铺垫《挑滑车》,两人的命运呼应这高宠的命运。而在武生逐渐躺倒的过程中,情绪点达到最高潮,李大钊已泪流满面,陈独秀手握传单,赴死的决心比任何时候都坚决,手里的希望在这一刻撒了出去!

    外交不硬气的那个年代,公使团却人人有血性。私以为在那一段日子里,公使团的几位应是最委屈也是最有压力的,在国外受气,被国人唾弃,殊不知他们也很无奈,做不了国家的主,但要成为国民泄愤的靶子!

    不论政府指示如何,都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决定,瞬间让人泪目!

    吴炳祥来劝降陈独秀,陈一声怒吼:打住,你要再说我可要骂人了。你觉得我陈独秀是那种,对自己的信仰可以做出妥协的人吗?

    吴炳祥悻悻而去。刚走到过道上,却听陈独秀高声吟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这首词恰好就对应了陈独秀一生的写照,豪迈豁达!

    青蛙、蚂蚁之后,螳螂出现了!

    这里的螳螂我认为指的就是像陈独秀这样的人。在历史的洪流里,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但也要拼死一搏,这正是“螳臂挡车,虽死尤荣!”

    这一场戏是一语双关的戏,诗是送别诗“凭君珍重”,纸的背面是“诸恶莫作”,送给吴炳祥,吴炳祥却说是沾了胡适的光!

    这幅字真正意义上是送给谁的?从胡适的哭和吴炳祥的反应,我觉得应该是送给胡适的,吴炳祥只是不小心躺枪而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陈独秀很生气,但也没有撕破脸皮,内心还是很在意胡适的,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出指桑骂槐的戏。

    还原历史名场面《问题与主义》的辩论的这一场戏非常妙,李大钊与胡适的这一场辩论,没有面对面,也没有文对文,而是课堂对课堂!

    胡适先生的课堂设在北大,面对的是莘莘学子、外国教师、国内教师;李大钊的课堂设在乡野,学子不多,但踩着黄土地,以树枝为教鞭,旁听的有小动物,以及一个代表着未来主要力量的小牧童。这两个课堂的寓意很有意思,因为都对应了两位先生的追求——胡适的目标是振兴教育,李大钊的目标则是解救万民。

    两场课堂当中,导演着笔更重的是李大钊的课堂,这里面除了反驳胡适的观点,还带出来了“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以及公开宣称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坚决支持,又是一场精彩的课堂。

    有一个细节很动人,李大钊结束讲话后,除了学生鼓掌,在一旁旁听的牧童也鼓起了掌,鸡鸭鹅也扑腾着翅膀,这寓意着底层人民也开始觉醒了。

    吴炳祥遣警察到北大强邀胡适,在警察厅有了一番“老乡谈话”。这一场戏看似轻巧,却一次过地把胡适这个人的人物特点几乎包揽了。

    他温和,遇事先安抚躁动的学生;他胆怯,坐在警察厅等待吴炳湘时,背后站着一个警察,就惴惴不安、浑身不自在;他坚韧有立场,对着小警察害怕,对着吴炳湘却立场鲜明,一会不是同类,一会不敢高攀,对停刊一事委婉拒绝;他对仲甫的情谊深厚,一听到停刊可以让陈独秀早日出狱,便开始动摇;他到底是城府不够但留有后手,吴炳湘软硬兼施,最后一把扇子将《每周评论》扇到桌下,寓意为强权再一次夺取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权,胡适把报纸捡回放桌子上,大有一种会卷土重来的决心。

    鸽子到底象征着什么?有人说象征着希望,有人说象征着自由,有人说象征着和平,看了那么久,这部剧里的小动物,我越来越觉得往往是象征着人。

    这场戏的光影、特写、慢镜头都太美了,尤其是鸽子,种种指向很是高明。鸽子在笼子里不吃陈独秀喂的面包,寓意陈独秀不吃嗟来之食。放飞鸽子,只会让人想到句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场戏很高雅,但是用了很接地气的开头——陈独秀放了鸽子,两个儿女哭哭啼啼,太有生活气息。

    节奏的转变从来客开始,蔡元培的第一次拥抱直接让我泪目了,第二次拥抱更是感觉到了他对陈独秀的敬佩与内疚。

    高雅的是献诗环节,献诗人不多,但是都很有特色,水平极高

    1. 胡适的小诗内容虽简单,但用词牌吟诵诗居然就是小曲唱诗,大开眼界!

    2. 刘半农的诗很有味道,吟诵起来特别有力量,有高尔基的《海燕》的磅礴。

    我已经八十多天看不见你

    人家说 这是别离 是悲惨的别离

    那何尝是 我们的友谊

    若不是泛泛的仁兄 愚弟

    那就凭他怎么着

    你还照旧的天天见我

    我也照旧的天天见你

    威权幽禁了你 还没有幽禁了我

    更幽禁不了无数的同志 和无数的后来兄弟

    3. 李大钊的我最喜欢,张桐的台词功力与演技让我深深折服

    你今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他们的强权和威力 终究战不胜真理

    什么监狱什么死 都不能屈服了你

    因为你拥护真理 所以真理拥护了你

    你今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有许多的好青年 已经实施了你的那句言语

    出来研究室 便入监狱

    出来监狱 便入研究室

    他们都入了监狱

    那么监狱就变成了研究室

    你便住在这里

    不须烦愁寂寞没有伴侣

    这部剧的好永远不在于高雅,而在于雅俗共赏,这段戏接地气地开头,也必将接地气地结束,我盼着迅哥儿可以来一首,结果是气氛组的戏角——开饭啦!

    对应第二集乔年恶作剧的荷叶黄牛蹄,父子线终究圆满。

    挖坑。填坑。还填细节坑。

    导演和编剧的功力可见一斑。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