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婆一肖一码,洋装汉化/西装汉化:现代汉服体系实践方案(名词解释)

月光之子2024-10-07热点3

💛 💛 💛

上一篇《西装汉化:现代汉服体系实践方案(序言)》发出后,我们所强调的“从时尚设计倒推出其‘汉裁’ ‘如果遵循古代汉服形制会是什么样’的方向和思路”被很多人关注。而评论区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类观点,既有强烈支持“早该这么做了”,也有误认为“这将完全颠覆汉服形制”“完全错误”,甚至还有了“不问对错,只要业绩”的“神奇自我脑回路”解读。

因此,“现代汉服”团队在这里解释:西装汉化(或叫做“洋装汉化”)是在严格恪守、维护汉服剪裁制作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时尚设计,在保持汉文明的前提下对当下流行的西式服装进行“汉化”处理。对于其中关切的问题点,就此补充一篇概念性,说明性文章。


一、如何理解“汉化”

“汉化”,这个词其实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字面意思就是“外来文明融入汉文明的涵化”。我们搜索知网“汉化”相关词达3599篇学术文献,涵盖计算机科学、中国古代史、民族学、考古等多个领域,可见“汉化”这个词早已被现代科学所广泛应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汉化”?这一概念最早是与“胡化”作为相对对立的概念提出。目前可查到最早的是由陈寅恪先生于 1940 年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在 1942年撰写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陈寅恪以《北齐书•杜弼传》和《北史•源贺传》为例对该问题作进一步阐释:“汉人与胡人之区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曰为汉人,胡化之人即曰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从这段可以看出来“汉化”与“胡化”是汉文化与胡文化这两种文化发生涵化的不同过程,即发生了文化涵化。


从概念上看,目前被引用最广的“汉化”是这样说的——“汉化”泛指历史时期各少数族或外来文化同华夏汉族文化交融汇聚,并改造本民族文化以融入华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③也就是说是指对于外来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是外来文化如何融入到汉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步。历史上的汉化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历程也与丝绸之路上佛教的汉化历程颇为相似,就像今天我们讲的佛教,是已经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们记忆中的“观音像”在北魏时期,身穿的袈裟已经变成“曲领 下垂”“褒衣博带”式的汉服,下衣层层重叠,衣褶密集,像极了汉服中的长裙,这就是在文化体系存在时的服饰“汉化”。

【图】中国佛教的观音


同样,还有上一篇讲到的“通裁制”的汉化,如通裁制的圆领缺胯袍虽然源自西域服饰, 但是有了一个很明显的“汉化”过程,逐步成为汉族服饰的一个部分。总而言之,历史上随着文化交流,在中华大地上除了汉服体系外,还有其他服饰体系,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也在不断影响汉族服饰,这其中不断出现的就是“汉化”,不断吸纳其他服饰体系的元素、部分结构,成为汉服体系中的一部分,这种“汉化”绝非是“胡化”,而是保存着原有服饰体系脉络的一脉相承基础下,不断的吸收、融合与消化过程。


今天,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明更不可能“闭关锁国”,一成不变,而是要更好的,更开放的实现交流,用千年来的“汉化”方向来应对“西化”浪潮。正如总书记讲话中指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在这个新发展格局中,保持自成一体的扩建下,实现新的面料、设计、元素被历史上的汉服体系所融合与消化。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文集(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0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文集(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1

③赵贞、高正亮:《汉化•胡化•洋化:新出史料中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史学研究,2015(2):122



二、“西装”应理解为“洋装”

在操作方案最初的版本中,我们把这一方案定位为《西装汉化》,意思是广义的西式服装,正如《新华词典》里的解释,西装又称“西服”、“洋装”。广义指西式服装。狭义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两件套或三件套)。常见有翻驳领和枪驳领。前身有三只袋,左上小袋为手巾袋,下面两只为有盖挖袋、嵌线袋或缉线贴袋。下摆为圆角形、方形或斜角形,有的开背叉,袖口为真开叉或假开叉,正中为双排钮或单排钮婆家一肖一码资料大全。以带有羊毛成分的精纺、粗纺面料为宜,也有布料或化纤等薄型面料的。常在社交场合穿着。但是经集体讨论后认为“洋装”比“西装”更为贴切,也是为了避免一说“西装”就是现在的狭义解释“西式套装”的惯性思维。


“洋装汉化”,意味着我们“汉化”的对象就是我们日常穿的衣服,通常被认为是“洋装”,“洋装”按照《新华词典》的意思,有两层指代“1.西服。2.指书的西式装订方法。”,显而易见我们,我们在服饰领域取第一层“西服”。这也是因为当代的服装市场是一个被西式服装体系所占据的市场,如T恤、衬衫、牛仔裤等等,所以我们是希望能够以这些衣服为样本,“汉化”为符合汉服体系样式的汉服,类似于对古代印度佛教中的衣服“汉化”为宽袍大袖的汉服。


如果从语法结构上看,“洋装汉化”只要读过初中语文,也就不难理解。这是一个主谓短语,这是由有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前面被陈述部分是主语,表示要说的是谁或什么;后面陈述的部分是谓语,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这也是中学语文里强调的——陈述关系用语序而不用虚词表示。也就是说:洋装//汉化(名//动)表示对象是洋装,具体方式是汉化,类似的词还有很多,例如:粮食丰收、经济发展、花开。


如果用熟悉的例子来直接看到外观,有点类似于熟悉的西式时装筒裙“汉化”为两片式围裹裙。如图所示:

【图】(左)西式时装筒裙 (右)汉服剪裁两片式裙


其实这样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就是把西式的拉链式立体剪裁的筒裙,转换为汉服的两片式裙——即裙腰相连裙摆分离的裙装。如南宋黄昇墓出土的文物显示,两片式裙的裙片不是直接连缀在一起,而是中间部分有重叠的裙门再连缀在一起,形成前后裙摆开合从而达到既包臀显瘦又增加活动量的效果,像职业装的样子。尽管审美与古代汉服审美不一致,但是其剪裁方式,依旧属于汉服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两片式裙展开图


那么,能说图右不是汉服么?显然剪裁制作上是汉服,而不是汉元素,这就是“洋装汉化”。如果要对“洋装汉化”下个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洋装汉化”是针对现代西式服装,改造成为汉民族文化以融入中华文化的一种现象(暂用)



三、“洋装汉化”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结果

目前我们看到最多的质疑就是:“你是不是想说汉服不可以保留原有的形制?”其实看到这样的质疑,我们也很迷茫,因为全篇没有一句话说“不保留形制”,反而是在反反复复的说“我们是要保留形制”,并且强调如何保留形制,却又实现从另一侧推进汉服的现代化路径而已。就像我们理解的“传统”和“现代”本就没有楚河汉界,是一个过渡的过程,类似于传统汉语与现代汉语,难道二者是可以割裂开的嘛?显然不能。


再举一个日本的例子,就是浴衣和和服的关系。

【图】浴衣(简洁版和服)和传统和服


如上图所示,和服是大和民族的服装是很多人的共识,而浴衣的款式则是源自和服,甚至日语里的“浴衣”,读作ゆかた“yukata”,就是简易和服的意思。我们能说现代浴衣跟和服没有任何关系么?或者说现代日本的浴衣就是不遵循和服形制的纯创新么?显然不能。正如大众所理解的,今天的浴衣就是被应用在特定场合(指洗澡时专穿的衣服)的现代化和服,现在也作为夏天便装穿着。


我觉得说道这里,肯定也有人来说“浴衣”来自中国,因为“浴衣”在文献记载里频频显现,比如《仪礼·士丧礼》:“浴衣於箧。” 郑玄 注:“浴衣,已浴所衣之衣,以布为之,其制如今通裁。”同样也是指洗澡后穿的一种衣服,但此“浴衣”和今人的浴衣是一样东西么?显然不是。这就是历史上的名词流变,同样这也回答了这位网友的提问:为何文献中的“汉服”(汉人所穿的衣服)和今天的“汉服”(汉民族服饰体系)不是同一个东西——

【图】网友B站留言


这也正是我们反复提及的为何汉服复兴会这么难,特别是汉服的理论建构问题为什么更难?因为我们今天不仅仅要找到文献中“汉服”所指代的内容,更不仅仅依托出土文物复原,还需要从中国古代服饰史、文物、各类文献书籍,寻找到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的共性,以及剪裁制作方式、基本结构演变思路,梳理出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的现代化接续脉络,将现在“历代古装集锦”的观念改变为实现对古代汉服的梳理归纳和现代汉服的传承发展。


当然上一篇文章发出来后,还有很有很多网友支持我们,比如这位网友说:

【图】网友B站留言


我觉得这位网友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因为所谓的“汉化”其实就是“翻译”,用汉服的语言来“翻译”西服,那么这样翻译出来的衣服,剪裁制作方式和基本结构为汉裁,更像是那种颇有时尚设计的汉式时世装,而不是汉元素(基于西式剪裁,拼贴传统汉服元素的西式服装),也被称之为“汉化时装”。



四、“汉化”结果为“汉化时装”

约等于汉式时装

如果说“洋装汉化”是过程,“汉化时装”则可以被理解为结果。从字面上看,“时装”的概念是指:“款式新颖而富有时代感的服装。时间性强,每隔一定时期流行一种款式。采用新的面料、辅料和工艺,对织物的结构、质地、色彩、花型等要求也较高。讲究装饰、配套。在款式、造型、色彩、纹样、缀饰等方面不断变化创新、标新立异。”其实这个词在中国的古代文献里也有类似的词,即“时世装”,字典解释为:“当代通行的服饰打扮。同‘时世妆’。”也就是指某个世代最为流行的服饰打扮,流传最广诗句的当属白居易的《时世妆》:

时世妆,时世妆,

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

腮不施朱面无粉。


具体到“时世装”的样态,大家想必也不会陌生,比如汉代的曲裾深衣与“粉白、黛黑”妆,魏晋的襦裙与“斜红妆、落梅妆、晓霞妆”,唐代的高腰裙与“桃花妆、酒晕妆、飞霞妆”等等,都与每个朝代的文化、气候、生产力密切相关。

【图】汉、魏晋、唐不同风格的“时世装“


至于21世纪的2022年,汉服风格是什么?大部分的反应一定是我们是包容的——汉制、唐制、宋制、明制……问题是,可能么?2000年前、1500年前、1000年前……都是当代流行的“时世妆”?这已经不是梦回2003年的汉服复兴了,而是梦回盛世大汉、盛世大唐,做的其实是一场又一场用COS表达的穿越梦想,依旧是小众圈子的拍照与喜好,与主流文化的“时世装”格格不入。


又或者有杠精留言说,那是因为“古人的生产力不比当代”,这不是废话嘛,历史上也是一代比一代的生产力要强盛,那么今天在“没研究好文物”也就是“没学会走路”就只能在复原文物里打转,而不能有适合当下的“时世装”了?这不就是逻辑混乱嘛。这分明就是抱守着“传统”惧怕“变革”的极度复古、崇古心态作祟。借用理曼斯的术语,叫做“传统导向”拒绝现代化。这种心态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毕竟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走了一个世纪之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绝对不是用一身身复古的“时世装”所能阻拦。


继续言归正传,当代汉式“时世装”的概念其实不陌生,从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初期就被称之为“汉式时装”,即基于“汉裁”所制作的衣服。又如网友反复安莉的《汉服通论》中所解释的:“汉式时装全称是汉服式时装,是为适应现代日常生活装束所设计的汉服”(《汉服通论》p322页)


【图】网友B站留言


其实这套实操方案与《汉服通论》提出的现代汉服体系接续与传承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理解为这套方案是《汉服通论》的落地方案。如果说《汉服通论》更多的是聚焦现代汉服与古代汉服的关系、现代汉服体系的基本框架、汉服作为一场文化复兴运动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那么今天所推出的《现代汉服体系实践方案》就是如何让《汉服通论》的理论能够向日常汉服实物转化,被更多人直观地看到和接受。


那么今天所提出的“汉化时装”定义可以是——已经改造成为汉民族文化,并融入中华文化的,款式新颖而富有时代感的汉服(暂用)。如果从语法上看,非常好理解,它属于偏正结构,即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这一词具体而言是定语+名词的结构,名词是中心语,是要表达的内容;定语是修饰部分,也就是“时装”是表述的对象,“汉化”是修饰其属性,类似的词有:(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具体到外观:其实这类衣服也不少见,目前已经有不少设计师在利用古代汉服形制做现代的设计、面料创新,典型的就是这种格子裙:

【图】西装格子裙(左)和汉服格子裙(右)


如图所示,已经可以看出来这种汉化的格子裙已经很适合现代人日常穿着了,如果要说美中不足,就是依旧不够时尚。毕竟在当代的消费社会中,每年时尚界都会推出流行的颜色、款式、版型,而中国服饰时尚设计的一个软肋,就是常常跟着西方设计跑。今天我们所追求的汉服复兴,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复原足够,设计欠缺。所以,我们希望采用“洋装汉化”的方式,推出“汉化时装”,不拘泥于“文物——设计”的路径推出流行汉服,而是换一个方向从“设计——文物”的思路,依托《汉服通论》中建构的现代汉服体系,使日常汉服更加的时尚化、潮流化。而且我们也不是光说不做,我们的实验新品预计在两周后推出哟!

最后,想问问大家,“洋装汉化”和“西装汉化”你们会投哪个?答案与投票结果一致且最好的一位,将赠送神秘汉服周边小礼物一份。



文案:现代汉服团队

编辑:芽芽

美工:芽芽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