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澳门天天彩期期精准,一、《大明王朝》剧情简介

烟雨江南2024-09-30娱乐7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明朝最为聪明和性格最为复杂的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其统治后期,修身炼道,避居西苑,长达二十多年不曾上朝,而把持朝政的人,正是当时已独据相位二十年之久的内阁首辅——严嵩。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严嵩欺上媚下,排斥异己,残害忠良,遍植党羽。整个大明王朝贪墨横行,民不聊生,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嘉靖三十九年。而我们的故事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说起······

嘉靖(陈宝国 饰)

那是嘉靖三十九年的第一场雪,比嘉靖三十八年的来的稍晚一些。嘉靖皇帝召开御前内阁会议,由于明朝连年内忧外患、吏治腐败,国库空虚。而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弥补大明朝的国库空虚问题。

整个内阁会议的势力划分分为三方,势力最大的一方为严嵩领衔的严党,时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而严党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就是严嵩之子——严世蕃,时任国家人事部建设部部长兼国务院常委。

严嵩(倪大红 饰)

第一方势力,则由内阁次辅兼户部尚书徐阶领衔,也就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财政部部长,另外两位代表人物为——国务院常委财政部副部长高拱和国务院常委国防部部长张居正,三人为代表的清流,而清流的后台,也就是嘉靖帝的儿子——裕王朱载垕,未来的隆庆皇帝。这里要尤其强调一点:裕王与清流组成的是政治联盟,清流党并非“裕王党”,事实上根本也不存在什么“裕王党”,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太子结党历来为皇家大忌

裕王
司礼监

第三方势力则是独立于文官系统之外,由皇帝直辖的太监集团——司礼监,这帮人虽然没有实际官职,但由于直接且只对皇帝负责,往往有着巨大的实际权力,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这方势力的领衔人物则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即皇帝首席私人秘书——吕芳。

而维护这三股势力平衡的人,正是已经二十多年不上朝,看似退居幕后却实则操控一切的嘉靖皇帝。

至于会议的流程嘛,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先阐述一下国库亏空得很厉害,然后严党的人跟裕王的人掐了一会架,然后嘉靖出来和稀泥,最后还是由严嵩出来想了一个办法,让朝廷赋税重地浙江的农民将一半的人稻田该种桑田,多产蚕丝,然后织成丝绸卖到西洋去,这样就可以弥补国库亏空了,可是把稻田改成桑田农民吃什么?严嵩说,没事,可以从外省调拨粮食,农民拿卖蚕丝赚的钱还可以买到更多的粮食。嘉靖听完,行,就这么办,于是一条名为“改稻为桑”的国策就这样被制定了出来。

“改稻为桑”的国策乍听之下貌似很有道理,然而,对于学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立刻就会意识到这得是一条多么——不靠谱的政策。无数次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旦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预市场经济的时候,无论动机多么美好,计划多么周密,最终的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当地的经济搞得一塌糊涂。

实行“改稻为桑”,嘉靖最为担心的就是稻田改桑田,老百姓吃什么?严嵩的回答是,让百姓用卖蚕丝赚的钱从外省买粮。然而,要完成这点,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老百姓要有足够剩余的蚕丝购买粮食;

第二,外省有足够多的余粮能够养活浙江省的百姓;

第三,政府要有足够有效的行政手段将外省的粮食及时调拨到浙江来。

然而,当时的明朝,这三个条件一样都不符合。

第一,朝廷“改稻为桑”是为弥补国库亏空,官员们一方面为了完成朝廷制定的生丝定量指标,一方面为了自己中饱私囊,一定会强行没收百姓的生丝

第二,当时的明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北边有俺答,东南有倭寇,再加上各地旱涝灾害不断,打仗要粮,赈灾要粮,浙江还要再把一半粮田改为桑田,粮食足够吗?

第三,由于严党把持朝政,各地官员人浮于事,贪污腐化,让他们调运粮食,不仅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中饱私囊。

最终,“改稻为桑”不外乎两个结果,第一,推行阻力太大无法成功,国库继续亏损;第二,强制推行成功,可第二年得不到粮食救济的灾民就会掀起暴乱,到时本是朝廷赋税重地的浙江省就会陷入外有倭寇,内有流民的处境。

然而,在当时能够看出“改稻为桑”是一步死棋来的人,整个明朝只有两人,一个“倒严三巨头”之一的张居正,十年后他将凭借一场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改革名留后世,而此刻的他尚未登上历史舞台,而另一位,就是本剧中浓墨重彩塑造的严党成员,时任浙直总督(浙江江苏两省省委书记)胡宗宪。

为了保住浙江百姓的权益,裕王这边决定派出二人前往浙江任职与严党的人拼杀,一位是建德知县王用汲,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海青天海瑞海大人。 前面我们有说过,朝堂上的势力分为三股,而浙江官场的势力同样分为三股,这其中,严派势力的代表人物有浙直总督胡宗宪,浙江布政使(民政厅厅长)郑泌昌,浙江按察使(公安厅厅长)何茂才,以及由严世藩亲自指派,与海瑞一同到任的新任浙江巡抚(省委书记)高翰文。裕王派的代表则为淳安县县长海瑞,建德县县长王用汲,东南战区军区参谋长谭纶。司礼监代表,织造局总管太监(国企董事长)杨金水。以及独立于官僚体系之外的第四股势力,织造局官商(国企总经理),浙江首富沈一石。

四方人马你争我夺,一场关系整个大明王朝国运的较量就此展开,权利的游戏大幕徐徐拉开......

二、大明王朝中的权谋

作为一部历史戏、权谋戏和男人戏,由于缺少爱情戏,要想吸引人,那就要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构建人物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大明王朝1566》可谓是一部把人物矛盾玩到极致电视剧。我粗略数了数,共盘点出来17条矛盾线

1、严党与清流党的矛盾是贯穿剧中前半部分最主要的矛盾。在庙堂之高的表现为严嵩严世藩父子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的矛盾,在江湖之远的表现为海瑞与郑泌昌何茂才二人的矛盾;

2、以胡宗宪、高翰文为代表的严党清流与严党高层和严党官僚的矛盾;

3、以郑泌昌、何茂才为代表的严党下层与严党高层的矛盾;

4、严嵩与严世藩的矛盾,即严党高层内部矛盾;

5、清流内部,即徐高张三人的矛盾;

6、清流与裕王的矛盾;

7、以吕芳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的矛盾;

8、宦官集团的内部矛盾;

9、以沈一石为代表的商人与官僚集团的矛盾;

10、以沈一石为代表的商人与代表皇权的制造局太监间的矛盾;

11、以沈一石为代表的商人与海瑞为代表的广大农民的矛盾;

12、以嘉靖为代表的皇权为严嵩为代表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3、以嘉靖为代表的皇权与徐阶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矛盾;

14、以嘉靖为代表的皇权与裕王为代表的储君的矛盾;

15、以嘉靖为代表的皇权与司礼监宦官集团的矛盾;

海瑞虽由清流党人举荐,裕王保举,但海瑞本人并不属于清流党人,更不属于裕王,而是民权的代表,于是,这又引发了新一重的矛盾,对于清流党来说,倒严是第一目标,为了倒严,可以牺牲掉老百姓的利益乃至性命,可对于海瑞来说,保民是第一目标。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海瑞要和严党殊死搏斗,一方面又要陷入和清流党人的博弈当中,也就是本剧前半段的副线矛盾和后半段的主线矛盾,即

16、以海瑞为代表的民权与官僚的矛盾;

17、以海瑞为代表的民权与嘉靖为代表皇权的矛盾

电视剧《琅琊榜》中,老皇帝让太子和誉王互相制约,在权力的天平摇摆中,老皇帝稳坐中间,这是一个王朝最简单的权力制衡模式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1052期。但是这样的制衡有着巨大的隐患,那就是太子和誉王都有着合法的皇位继承权,他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皇位的继任者,这个平衡终有维持不下去的一天,双方迟早会展开最终对决,如果这个对决在梁帝驾崩前到来,那么不管胜利属于谁,胜者都会把下一个斗争矛头直指梁帝,威逼其退位,一如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可如果在梁帝驾崩之后,双方实力仍是旗鼓相当,那么结果更糟,一场梁朝的全面内战将不可避免。

而到了《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的权谋之术可谓远超梁帝。

1、以清流党制约严党。嘉靖为什么能够坐视严党壮大?因为严嵩可以无条件地迎合上意,另一边又可以用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例如胡宗宪。在个前提下,你贪污受贿还是结党营私,只要不去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严嵩便不会有事。但嘉靖也不会坐视严党只手遮天,朝堂之中必须要有可以制约他的政治势力,而这股力量,就是以徐阶为首的清流党人;

2、储君与宰相的互相制约。仅凭清流党人的力量还无法与严党相抗衡,于是又引入了第三股政治力量,也就是身为储君的裕王朱载垕。嘉靖坐视清流党人与裕王交好,结为联盟,让他们有抗衡严党的资本。但又不能让他们结为党,结为联盟和结党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而后者则去捆绑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只分敌我,不问对错,封建社会一旦形成党,那这个党一定会把党同伐异当作首要目标。一旦形成“裕王党”,那么一旦“裕王党”打倒“严党”,“裕王党”一定会把下一个斗争目标指向自己,正如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一方面,嘉靖要用裕王来制衡严嵩,一方面,也是在用严嵩打压裕王。这也是为什么严党的势力始终大于裕王但又不可能扳倒裕王。

3、宦官集团制约文官集团。以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集团,是皇权的分身,对嘉靖无条件效忠,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严党和清流之间和稀泥,维持朝堂之上的权利平衡。

相较于只知道让皇子去制约太子的梁帝,嘉靖帝手腕不是要高明多少。

但再完美的政治平衡也终有被打破的一天,而这个平衡的打破一定是严党倒台。当一个事物走向兴盛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他灭亡的种子,当这个事物达至极盛之时,就是他走向败亡的开始。严党是一个靠利益为纽带链接的团体,他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壮大自己,而要想壮大自己,就必须不但加固自己的利益纽带,也就是不断放任让下属去贪,而这样的贪污早晚会触及皇帝的底线,他的败亡也就不可避免。再加上严嵩老矣,越来越无力约束下属,严党在人事任命上又出现一系列错误,更是加速了这种败亡。

三、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大明王朝的“三权分立”

要解释清楚中国历史上皇权、官权、民权三者间的关系是一件极为抽象复杂的事情,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解释清楚他们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推荐大家一本书——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消亡》。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解释了中国历史上皇权、民权与官僚集团三者间的关系。在这里,我简而言之。

易中天先生在书中总结道“帝国制度有三大特点,即中央集权,官员代理和伦理治国”中央集权,这是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央集权”它指的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过程,权力不断地向中央或者向皇帝集中的过程,帝国制度越往后发展越往上集中,秦汉之时废分封、行郡县,夺地方权力,隋唐之时行科举,夺世家大族之权,两宋之时集兵权于中央,以文臣督武将,夺武官之权,明时废宰相设内阁,再夺文官之权,最后到了清朝连内阁形同虚设,设立军机处由官员跪受笔录。天下大事全部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全天下的财产都是皇帝一人独有,也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那么官员又处于什么样的尴尬地位呢?这就是我们说的帝国第二个特点——官员代理,天下是你皇帝一个人的,但是你一个肯定管不过来,所以你要招募官员替你管理,也就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当皇帝把权力移交给官员的时候,一个困扰了帝国两千年的难题出现了,并且今天还在不停地困扰我们,那就是官员的贪腐问题。关于这样的民间谚语我们听到的太多了,你比如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千里做官只为财”“公堂一点朱,民间千滴血”“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你莫进”……为什么?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这是人性使然,亦是制度使然。

对待反腐,只要不能再制度上解决问题,严刑峻法治标不治本,道德说教更是对牛弹琴。然而在帝国制度下,这根本不可能,官员的权力来自皇帝,是皇帝代理,皇帝的权力不受限制又怎么能指望官员的权力受到限制?

于是,我们只能指望道德的力量,也就是“伦理治国”,这是由于有了道德的力量,才使得管理集团不至于全军覆没。

为什么我们说皇帝孤家寡人?对待官僚,他无可奈何,不得不启用他们,但与官僚集团始终保持对立,至于民权,那就更不用说,一个专制社会,他的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天然对立,皇权与民权天然对立。

孟子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是“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老百姓是最没有地位的,他们终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知道旱涝保收、皇粮国税、一亩地三分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他们最大的奢望,他们不知民权为何物,甚至不知尊严为何物,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们像蝼蚁一样地活着,就是这样的一群群蝼蚁构建起了帝国的大厦

在帝制时代,贪腐是常态,清官是变态,而像海瑞这样的清官,更是变态中的战斗机。

剧情中多次出现嘉靖栉风沐雨的情景,正暗示了袁克文的那句“绝岭高出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至于海瑞,我想用毛泽东的诗来形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四、《大明王朝》之启示录——嘉靖之后还有嘉靖,海瑞之后再无海瑞 《大明王朝》是一部极具现实关怀的戏,它以反腐开始却不止于反腐,他并非是那种传统的清官斗倒贪官的戏剧,(如果是的话,那么在严党倒台之后就该结束了),甚至也不是对于制度的反思,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而海瑞就是这个人格的人格化。

海瑞秉承的是外法内儒的原则,行事的原则是大明律,支撑行事的动力则是儒家文化,也就是源源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也就意味着他在道德上必须保持完美,否则最大的支撑力便会瞬间坍塌,这个人物形象就会瞬间黯淡并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构建模式中,儒是一层包裹在外面的外衣,外衣光鲜,却可以肆意揉捏,内核灰暗,但必须保持坚硬。海瑞和嘉靖的冲突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这便是奥妙所在。

但对人类来说,保持人格的绝对纯净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外法内儒”这样的理想社会永远只能是不存在的乌托邦。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不存在海瑞这样的人,不存在某种苍凉中的奋进。如此,《大明王朝1566》的悲剧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腐败是一时一事的悲剧,制度是一朝一代的悲剧,而这种纯净人格与社会形态和现实的冲突所产生的悲剧则是永恒的。当我们在观剧时不自觉地开始和剧中的衮衮诸公一样,对海瑞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行为不以为然时,转而赞同更加实际也更加讲权谋的胡宗宪、赵贞吉时,我们也就成为了这种悲剧的一部分。

(整理自我在大学课堂制作的PPT文稿,现在看来稚嫩之处颇多,发布在豆瓣上留作纪念)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