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镜·世纪光影:天堑变通途”

夜色中的猫2024-09-28本地6716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是新华社推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发展变迁的摄影报道,其中“天堑通途”篇章聚焦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特别是桥梁和隧道的建设,这些工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地理面貌,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新华社记者通过他们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些难忘的瞬间,展现了中国工程师和建设者们的智慧与勇气。这些照片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评论: 新华社的《国社之镜·世纪光影》系列报道,尤其是“天堑通途”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发展。这些照片捕捉了桥梁和隧道建设的关键时刻,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以及工程技术在克服自然障碍方面的巨大进步。 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故事,讲述了中国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者之一。这些工程不仅连接了城市和乡村,也连接了过去和未来,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这些报道也提醒我们,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它们背后是无数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创新精神。新华社记者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些建设者的身影,让我们对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总之,《国社之镜·世纪光影》通过其“天堑通途”篇章,不仅展示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辉煌成就,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创造更多的辉煌。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丨天堑通途,新华社记者凝固下了这些难忘瞬间

新华社客户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

迈向交通强国的征途上

一代代新华社记者用镜头

凝固下千千万万交通建设者峭壁开路的壮志豪情

记录下千山万岭间天堑变通途的时代巨变

川藏公路筑路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开山修路。川藏公路1950年开始修建。新华社发(李万春、张加里摄)

1951年12月,成渝铁路沱江大桥建成通车后,第一列火车通过大桥。新华社发

在内蒙古集二线铁路建设中,工人扛着枕木,前往铺轨地点。集二线铁路1953年5月开工建设。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 摄
1954年9月6日,我国自制的第一艘大客轮“民众号”从上海离岸前往湖北宜昌,开始了它在长江上的首航。新华社记者 范杰 摄
1956年5月26日,北京—拉萨航线试航成功。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 摄

1974年3月,四川西昌铁路分局乌斯河工务段工人排除大渡河两侧悬崖峭壁上的危岩和孤石,保证成昆铁路安全通车。新华社记者 李基禄 摄

1996年9月1日,从北京开往深圳的105次列车第一次开进江西井冈山站,受到老区人民热烈欢迎。新华社发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在青海沱沱河大桥桥头,当地群众欢迎从格尔木出发的“青1”次列车。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2017年3月30日,西藏墨脱公路上空云雾缭绕。2013年,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实现我国“县县通公路”。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如今

交通基础设施连片成网

人民群众出行便捷舒适

智慧绿色发展日新月异

交通巨变改写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

也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相连

2018年8月9日,北盘江大桥跨越云南和贵州交界的大峡谷,大桥上空云雾缭绕。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9年6月14日拍摄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020年9月12日拍摄的港珠澳大桥。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2023年5月9日,武汉“光谷光子号”空轨列车驶过。空轨列车车体悬挂于轨道梁下方凌空“飞行”。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路越来越好

也越走越宽

回望历史

征途上的每一步脚印

都在这些被定格的瞬间里闪耀着奋斗的光芒

策划:宋为伟 韩芳

制作:刘莲芬 罗晓光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